基于SWOT模型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浅析.docVIP

基于SWOT模型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浅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SWOT模型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浅析

基于SWOT模型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浅析    中药材产业是中国的朝阳产业,甘肃省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在资源优势的背后,却隐藏着种植技术落后、品牌特色不突出、产品深加工和科技研发滞后等劣势。这种现状与药材种植和生产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产值不仅远远落后于中药材种植和开发的先进省份,甚至落后于中药材新开发的条件较差的省区。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方面分析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了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言      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和主产地,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国首位,药材产量居全国第2位,仅次于四川省。甘肃省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大陆性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降雨和热量与药材生产同步,且同一区域内海拔高度差异大,药材资源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相互交错,特别是陇南、定西、甘南及河西北部等大部分地区是中药材生产适宜区域。全省药材产区山地、高原约占总面积的2/3,适宜药材种植的“三荒地”资源较多,并且大部分为森林土壤、草原土壤和荒漠土壤三大系列,以灰钙土、黄绵土、黄棕壤等土质为主,适宜不同种类的药材生长。得天独厚的土地和气候条件为甘肃省发展中药材产业提供了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目前,甘肃省大宗中药材地道品种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等年产量分别占该品种全国总产量的95%、60%、50%、60%和25%以上。同时,引进的品种也已形成规模优势,其中柴胡和板蓝根产量分别约占全国产量的40%和65%,规模优势明显(甘肃省农牧厅:《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2008)。      二、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SWOT 分析方法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战略决策教授安德鲁斯于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 并很快在战略管理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战略分析工具。具体讲,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所在。近年来,SWOT分析方法已被广泛运用到许多领域,如个人能力分析、城市综合实力研究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多个领域。笔者借助该模型分析方法,对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一)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S)   1.种植历史悠久   甘肃地产中药材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甘肃地道药材当归、大黄、甘草等,至唐代,作为国内也是国际上的第一部国家药典的《唐本草》中对当归、大黄等优质品种的产地明确为“陇西”、“宕州”、“凉州”等(何玖斌,2003)。“千年药乡”定西、“中国当归之乡”岷县、“中国党参之乡”渭源和“中国黄芪之乡”陇西等美誉闻名海内外。   2.品种资源丰富   现有中药材资源2 540种,常年人工栽培的品种有350余种。其中属于国家382个重点药材品种的有276种,人工栽培的有60多种,大宗地道药材有30余种。以定西地区为例,其家种药材主要有当归、纹党参、黄(红)芪、百合、大黄、杜仲、天麻、黄莲、连翘、云木香等;野生药材主要有猪苓、九节菖蒲、黄芪、丹参、羌活、赤勺、辛夷、何首乌、山茱萸、独活、防风、川贝等;动物药材主要有麝香、熊胆、豹骨等。   3.种植面积大   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30万亩左右,产值约26亿元。全省有70个县区种植中药材,其中10个县区面积在5万亩以上,3个县区在20万亩以上。驰名中外的甘肃地道中草药当归、党参、黄芪、红芪、大黄等,种植面积均排在全国首位。初步形成了陇南山地亚热带和暖湿带栽培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温带半干旱栽培区、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栽培区、河西走廊温带荒漠干旱栽培区四个特色鲜明、日趋合理的布局结构。   4.批发交易市场大量涌现   甘肃省中药材交易市场遍布全省各地,现有国家定点的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陇西县文峰镇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和首阳镇中药材大型集散市场等三个大型药材市场。较大的药材交易市场有17个,季节性产地购销市场100个以上。另外陇西县有千吨以上的大型仓储经营企业23家,总容量约50万吨,年交易量18万吨左右,交易额在10亿元以上。其中位于安宁高新区的兰州黄河中药材市场是全国17家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同时也是甘宁青新西北四省区唯一的一家国家级中药材市场。   (二)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W)   1.中药材深加工程度低   甘肃省拥有一定规模的药品生产企业仅60余家。除佛慈集团、大得利、奇正、独一味、和盛堂等企业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外,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小、品牌散乱、市场开拓不力、产品研发滞后。中药材的深加工率不足30%,大部分中药材都是以初级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