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人文景观建设阶段划分与特点.docVIP

大明湖人文景观建设阶段划分与特点.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明湖人文景观建设阶段划分与特点

大明湖人文景观建设阶段划分与特点   [摘要]大明湖是济南市内的一处天然湖泊,也承载着济南的明湖文化,将大明湖公园的人文景观建设加以梳理,大致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并详细说明各阶段对大明湖人文景观建设的内容,以供了解。   [关键词]大明湖 人文景观 建设阶段划分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210104-01      大明湖是济南市内的一处天然湖泊,其水由众泉水汇流而成,水质清冽,有“泉城明珠”之称。   作为一处风景名胜区,除其自然景观外,人文景观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现在就来梳理一下大明湖人文景观的各阶段建设。根据研究,大明湖的建设根据其建设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魏晋时期――清代,大明湖人文景观的逐步形成时期。   大明湖的形成最早在北魏时期,据记载当时济南的官僚士大夫就在现今大明湖南岸,建起了曲水流杯池。   宋代,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曾巩任齐州知州,修建了北渚亭、百花堤、湖滨游路等景点,除此,宋代熙宁五年(1072年)年间,为治理济南城北一带的水患,曾巩主持修建了北水门。它既是北城门,又是泄水口。宋代还建造了石质单孔拱形桥――百花桥,元代改称鹊华桥。北宋又重建历下亭,位置在大明湖南岸州衙宅后。   元代,元初于北水门之上建汇波楼,元二十五年(1288年)扩建重修汇波楼,泰定初年再次对其进行重修,真武庙(北极阁)在元初至元十七年(1280年)建立。   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重修北极庙,正德九年,在北极庙东侧挖出感应井泉,并刻碑记之,明末还于湖东北岸建晏公庙供奉水神晏戌子。历下亭几经兴废变迁,明朝时期,亭阁已迁至今大明湖畔。   清代,增建、改建多处亭台楼阁,多次重修北极阁。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原湖滨历下亭年久失修,已为废墟。由李兴祖倡议,经布政司喻成龙和按察使张敏支持,征工备料,在湖中建亭,清乾隆皇帝所书匾额“历下亭”。重建的历下亭于湖中岛上即今天的历下亭。此后又经九次重修,始具现在的风貌。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北岸建铁公祠供奉明朝兵部尚书、山东布政使、在靖难之役中被俘受酷刑而死的忠贞之臣铁铉。小沧浪是该年阿林保重修铁公祠时,参照苏州沧浪亭建造的。汇泉寺始建年代不详,但据清代钱塘人吴华《重修汇泉寺碑记》记载,清嘉庆五年(1800年)由本地盐商茅、张二氏重修该寺。道光九年(1829年)在晏公台东侧重建曾公祠,供奉曾巩。光绪二十年(1894年)又在晏公台西侧建张公祠,作为山东巡抚张曜的祠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南岸建李公祠作为李鸿章的生祠。宣统元年(1909年)由山东提学使罗正钧在南岸建主持建造遐园,作为当时山东图书馆的一部分。清代还建了明湖居等戏楼。   第二阶段:1911――1948年,大明湖人文景观发展受到阻碍时期。   近现代,抗战时期,许多古迹被毁。而且大明湖因久失浚治,湖底淤浅,水面被芦苇侵种,杂乱湫隘。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铁公祠院建有上下二层的湖山一览楼。1930年,农矿厅长王芳庭写了一篇修筑环湖马路的启事,但如石沉大海,没有丝毫反映。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北极庙西侧建月下亭。解放前夕,汇波楼年久失修,塌圮无存。四十年代初,伪市公署曾有“辟为大明湖公园”的记录。当时历下亭、铁公祠及周围湖田,面积约为1.83公顷。其余湖田、河道均由湖民占有,未形成公园格局,可见当时的大明湖已徒有其名。   第三阶段:1948――2003年,大明湖景观恢复建时期。   济南市人民政府将曾公祠、晏公庙和张公祠划归一体,统称南丰祠。五十年代初(1950――1953年),政府征购湖田归国有,疏浚湖底、河道,利用拆除城墙旧料砌垒湖岸,修建引水设施。拆迁了临湖的北极街、北城根街、铁公祠街等300多户住宅,以扩大景区面积。又将城墙遗基、湖滨南丰祠、北极阁等名胜古迹与湖连为一体,基本形成了一个游览整体。1957年5月实行售票游园。1958年正式将大明湖辟建为公园,对园容进行绿化美化,并开设了四个入园大门。这对大明湖景区是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使大明湖公园不再是无人管理的自然景区,而成了国家专门投资管理建设的公园。1959年,为了继续扩大景区游览面积,又拆迁湖南岸乾建门里街、李公祠街、半壁街、思敏街等289户居民的住宅1.19万平方米。1964年对稼轩祠进行了全面整修,翻建了园内的临湖楼。1965年遐园作为独立院落正式归园林局、大明湖公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陆续恢复、重建、维修了景区内的所有名胜古迹。1978-1988年投资600多万元。修复南丰祠、稼轩祠、北极阁等文物古迹,重建汇波楼,新建明湖楼,引五龙潭水入大明湖,改建船站码头,增设游艇、画舫、小划船等游览服务设施,丰富了园容景观。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