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姚椿古文理论对桐城派继承与创新研究
姚椿古文理论对桐城派继承与创新研究
摘要:姚椿的古文理论基本不超出桐城文法范畴,“明道”“考古有得”与“雅洁”是对桐城派古文理论主张的继承。姚椿在维护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古文观点,他在桐城派前辈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外提出文章的“纪事”功用。“纪事”是指文章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等内容。姚椿对姚鼐的“辞章”更进一步发挥,提出“言词深美”。姚椿古文理论对桐城派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传播桐城文法、扩大桐城派的影响有积极作用。姚椿论文既以桐城文法为旨,又能适时突破桐城文法范畴,体现了古文理论的新特点,值得关注与研究。
关键词:姚椿 桐城派 古文理论 继承与创新
姚椿为姚令仪子,早慧。清道光年初被子荐为孝廉正方,不就。其先后主讲河南夷山及湖北荆南、松江、景贤等书院。其弱冠后,始而学文,师事姚鼐,成为古文名家。
清嘉庆三年(1798年),姚椿随父居蜀,游历各地,深知民间疾苦,颇有匡时济世之志。年十八岁以国子监生赴京应顺天乡试,但屡试不中,每日与洪天吉、杨芳灿、张问陶等知名学者诗酒高会,一时才名大起。在求仕无门、求用无途时,他绝意科举并受学于桐城派姚鼐,自此屏弃夙习,一志求道,潜心研读宋儒之书,专攻程、朱道学,并兼学农业、水利、兵防等实用之学。
姚椿在南埭筑有藏书楼,上悬匾额“古照堂”,由其恩师姚鼐所书。他的书斋名樗寮、养气居、晚学斋等。作为姚鼐的第一代弟子,姚椿遵父命师从姚鼐学习古文法整整五年。在姚鼐死后,姚椿还潜心为其整理出版遗著。
清道光元年(1821年),姚椿被府县举荐为孝廉方正,本可以此身份参加保和殿考试,授以知县等官。但他不改初衷,辞谢不就。后却跑到镇海,登招宝山,作《吊同归域文》,遥祭葬于海岛的明末抗清志士,一腔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从清道光四年(1824年)起,姚椿掌教河南开封夷山书院,并主讲湖北荆南书院和松江景贤书院,以实学勉励诸生,颇多造就。
姚椿喜欢博览群书,在掌教各地书院的同时,极重搜求藏书,凡遇从未见过的书必一一抄录珍藏,他所藏之书中的精本也都经自己亲手校勘。光绪《松江府续志》称:“郡中藏书,嘉庆时以姚椿为最富。姚氏积书数百万卷,椿尤多手校本,近经兵燹,亦多散去。”[1]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姚椿应湖广总督林则徐之聘,到湖北荆南书院掌教,前后有七年,和林则徐结为好友。姚椿虽是一介布衣,但他有经世之才,曾提议从四川贩米解救两江、两湖灾民的粮食问题。林则徐读了姚椿的文章后,写信表示赞同,称赞为恤民一长策也。
清嘉庆初年,姚椿“乃以方伯公命,从学于桐城姚先生鼐。姚君语先生曰:‘子之业几成矣。然亦尝从事程朱之学乎?’先生未有以对。姚君作色曰:‘南宋以后之人,类乃程朱留下者,毋忽视焉。’先生退而遍发濂洛关闽之书,读之,爽然,如有所失。已复欢然如有所得”[2]。姚鼐逝世后,姚椿于嘉靖二十二年得读朱泽?罚ㄗ种谷?)之书,以为其“学有渊源”,“造诣纯备,卓然醇儒”[3],其书“多有可以裨补世教者”[4],遂亦私淑之不已。总之,姚氏一生行世之学,可曰是“亲炙桐城,私淑止泉”[5]。其于桐城乃是“终身服膺弗失”[6],治经论学,均折中之。其“论文必举桐城所称”[7],认为:“文之为用,不外四者,曰明道,曰记事,曰考古有得,曰言辞之美。”[6]其文亦多“雄深简洁且饶经济”(《通艺阁文集跋》)之作,不仅“体之也至,择之也精”,而且言和懿而周?酰?音韵旷邈而深长,“其浩然自得之心,忧世觉人之隐衷,常使人憬然自悟于文字??尽之余”(《书通艺阁文集后》)。史家谓姚氏之文“得桐城之正绪”[6],是为确论。作为桐城派后期的重要作家,姚椿不仅长于创作,还操持选政、综辑清文,积半生之力编成《国朝文录》。《国朝文录》共八十二卷,以文体为次,延续《湖海文传》的体例,以“明道”为先,“考古有得”为附;强调“纪事”,要求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讲究“言辞之美”。这对保存一代文献,传播桐城文法,具有重要价值。姚椿在《国朝文录?自序》中言:“其意以正大为宗,其辞以雅洁为主。”[8]
一、姚椿古文理论对桐城派的继承
(一)明道
姚椿是桐城派的重要作家,其古文理论继承了桐城派前辈的学术思想。他提出文章之用“明道”,即是对桐城派古文思想的一贯继承。桐城派以“道统自任”。梁启超说:“桐城派又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者互相轻。”[9]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桐城派的“明道”理论来自于唐宋的古文运动思想。辞赋大师潘承祥先生评价道:“桐城古文运动,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终结。”唐宋古文运动是由儒学复兴和政治改革所引发,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