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第六首浪漫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威尔第六首浪漫曲

威尔第六首浪漫曲   摘要:威尔第是19世纪的歌剧作曲家,创作出了家喻户晓的歌剧《茶花女》、《弄臣》、《阿依达》等。关于威尔第歌剧的研究和歌剧中咏叹调的研究是多不胜数的,但是在艺术歌曲方面是少之又少的。因此,本人参考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贾涛译的《威尔第艺术歌曲选》其中的《六首浪漫曲》(1838)进行研究。从和声和诗词的关系来阐述本文的论点。   关键词:威尔第;艺术歌曲;《六首浪漫曲》;诗词;和声   中国分类号:J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68-1   威尔第(1813―1901)因歌剧《那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为意大利第一流的作曲家。歌剧《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奠定了威尔第在西方歌剧史的地位。而威尔第的创作不仅仅局限于歌剧体裁,在艺术歌曲方面也有涉及。威尔第写有两部《六首浪漫曲》,第一部写于1838年,第二部写于1845年,用于本文分析的是前者。   以往对于威尔第的研究多拘泥于歌剧领域,而对于艺术歌曲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至于威尔第《六首浪漫曲》的研究通过在中国知网上的检索可知,基本为零。本文分析所用的谱例是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贾涛译的《威尔第艺术歌曲选》[1]。   在分析方法上,笔者以句诗为观察单位,结合句诗语言色彩,考察了其和声配置的情况,并将注意力放在作品开始、结束部分,高潮部分的和声配置;相同句诗的相似性与非相似性和声安排;不同句诗的相似性和声安排三个大的方面。以下是相关的分析结果:   一、《不要靠近骨灰坛》   《不要靠近骨灰坛》调性安排为c小调―bE大调―c小调,篇幅中长,乐段结构比较明晰,旋律起伏不大。作品中音乐开头就给人奠定了一种哀伤的氛围。在这部作品中,威尔第主要采用柱式和弦为伴奏织体,不和谐减七和弦的连续使用,弱拍延长至强拍的休止,仿佛人的哭泣,烘托了整首作品苍凉、悲痛的感情基调。   (一)开始、结束部分,高潮部分的和声配置   开始部分和声配置:在开头调式调性为c小调,和声平稳进行没有大的变换,和声以Ⅰ?Ⅳ|Ⅴ7|Ⅰ|固定的和声配置为主,具有宣叙风格的表现意义。   结束部分和声配置:在歌词的最后一句和声配置一直是以Ⅰ|Ⅳ|Ⅴ|Ⅰ的固定和声配置,在八度大跳的旋律和复附点节奏的交错中,使乐曲逐渐归于死亡与寂静之中。   高潮部分的和声配置:在乐曲进入高潮时和声采用二度模进,导七和弦到主和弦,强力、快速离调技法突出了两个EmPia(无情、残忍之意,笔者注)的不稳定性,使得乐曲向着戏剧方向发展。   (二)相同句诗的相似性与非相似性和声安排   在《不要靠近骨灰坛》中歌词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诗歌词是一样的,在和声配置:第四句:i|iv|v|v7|,第五句:i|iv|i|i|v7|,第六句:i|iv|iviv6|v。   和声配置是以Ⅰ?Ⅳ|Ⅴ|为主,中间点缀Ⅰ、Ⅳ的转位。相同的歌词配相同的和声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内部联系性,而在不同位置替换了原位的转位和弦使得音乐更加丰盈,同中求异。   (三)不同句诗的相似性和声安排   在《不要靠近骨灰坛》中,歌词不相同但和声安排是相同的地方为第一、第二诗句位置,和声配置:i?iv|v7|i|、i?iv|v7|i|。   Ⅰ?Ⅳ|Ⅴ7|Ⅰ|相同和声安排被配置在音乐的开始和结尾,和声顺从于歌词回归于平静,这既是首尾呼应的设计,同样也是为了表现内容与完满结束的需要。   二、《艾丽莎,疲惫的诗人去世了》   《艾丽莎,疲惫的诗人去世了》这首曲子是a小调的,篇幅较短,乐段结构比较明晰,旋律起伏不大,中间进行了转调和离调,调式调性如下:a―C―a―C―a。基本结构为:aa’bb’。和声以T、S、D为主,旋律多数平稳进行,使整首曲子更加突出主题,忧伤的感觉更加浓厚。   (一)开始、结束部分,高潮部分的和声配置   开始部分和声配置:为了陈述对艾丽莎逝去的怀念,于平静中缅怀诗人,威尔第在和声配置上主要采用v―i的进行,以圆满的小调色彩进行来予以情感的烘托与情景的布设。   高潮部分和声配置:中间出现了离调,和声配置上主要采用I―IV―V的平稳进行,和声起伏不大。有种忧伤、抒情的感觉,表达了对艾丽莎深深的怀念。   结尾部分和声配置:为了再次突出主题,将怀念艾丽莎的忧伤加浓,威尔第在和声配置上主要采用I―IV―V的平稳进行,以a小调圆满的结束。   (二)不同句诗的相似性和声安排   在《艾丽莎,疲惫的诗人去世了》这整首曲子中诗词没有相同的,明显的表现出整首曲子的和声上为abab的结构,整首曲子都以i、iv、v为主要和弦。虽然诗词没有相同的,但是在和声安排上相同的地方为第一句和第四句、第二、三句和第五句。和声配置:第一句t|t|tD|t|D|t|tD|t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