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台湾原住民族民族自觉脉络和面貌.PDFVIP

一、当代台湾原住民族民族自觉脉络和面貌.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結 論 結論 一、當代台灣原住民族的民族自覺脈絡與面貌 經由本論文各章節的論述,筆者分析出 1970 年代至 1990 年代末台灣原住 民族的「民族自覺」乃呈現「社會反思」、「權益爭取」、「根基還『原』」與「主 體再現」之脈絡。由研究中可知,台灣原住民族醞釀自覺意識之初,便是對於 當時( 1970 年代)原住民族社會之現況有所反思,因而萌生危機意識。雖然此 階段只有原住民知識份子產生自覺(個體部分),但在結合文學輿論之力以及社 會運動之氣勢下,原住民知識份子便開始主動爭取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民族權 益。筆者認為,興起爭取權益之因有二:第一、乃在於取得尊嚴,獲得保障的 思想脈絡下所形成的。第二、則與「時代性」有關,也就是當時台灣在西方反 殖民運動、民族主義思潮之引進,所醞釀出的一股反威權意識、街頭運動、輿 論批判等環境薰陶下,相當程度地影響原住民族知識份子,原住民族的個體自 覺意識也就此產生。 值得一提的是,權益自覺階段,原住民自覺之士的政治意識,顯得格外強 烈,並富有革命性。推測其因,筆者認為與 1985 年以及 1989 年的兩次地方性 選舉有關。就某一層意義而言,這可稱之為體制內改革之自覺意識。此項對原 住民族社會固有政治信仰(國民黨)造成一大衝擊的政治性策略,成為他們在 權益爭取上的重大目的之一。可見,當時原住民知識份子已具備政治意識,以 及對時政批判之勇氣,就以當時的戒嚴氣氛而論,此乃一項以生命為賭注的行 動,不難想見原住民知識份子期盼改革之決心。總之,此時原住民族的發聲, 不僅突顯出國府同化政策的獨裁性,也反應台灣漠視多元文化發展之事實,此 乃洞悉此階段「民族自覺」背景的關鍵所在。 然而,在追求體制內改革的同時,原住民知識份子仍不忘發出還「我」語 言、姓名,甚至文化、歷史之聲。也就是說,除了權益的爭取之外,原住民知 識份子最掛心的還是民族內在心靈的火苗能否延續的問題,所以「內外兼備」 可說已經成為此時自覺意識萌芽的重要依據。此現象形成之因,乃受主流社會 漠視原住民族文化之「時代性」影響,故經由現況之反思與同化政策執行之批 判,具有文化自覺意識之士,便紛紛提出復振傳統文化之構想,此後隨著民族 運動之強化、文化權的提出,「民族自覺」中的文化意識才逐漸成熟。再者,由 於歧視環境之渲染,吳鳳故事所塑造出的 「野蠻」污名圖像,不僅深深打擊民 族自信心,更污衊一個民族的歷史真相。 169 台灣原住民族的民族自覺脈絡研究 --以原住民族文學為素材分析(1980、90年代) 所以,在解構威權主義與原住民「主體 」意識逐漸復甦的時代下,歷史真 相的詮釋權始發軔於原住民知識份子。不過,筆者認為,民族史的自覺也與部 落「田野場域」之地緣因素有關,也就是說原住民知識份子,因記錄口傳歷史 而獻身於田野中,加之報導人主觀歷史詮釋的情境,更加堅定其還「原」歷史 之信念。 時序進入 1990 年代,原住民運動逐漸進入轉型階段,也就是將都市抗爭轉 移到部落扎根的過程。此時期的明顯特徵在於,原住民個體自覺意識以達成熟, 但整體性的民族自覺尚未萌芽。故原住民知識份子一方面自覺到,個體與群體 間分散的兩股力量唯有結合,才足以對抗統治政權。另一方面認為,部落中反 自覺力量勢力仍存,故唯有透過部落宣傳與族人再教育,始能喚醒自覺意識。 此外,這波返鄉浪潮之目的也在於吸收母體養分,藉由尋根行動而更認同自己、 更瞭解自己,甚至發現自己光榮的民族身份。 因此,就在部落需要知識份子貢獻所學,而知識份子也需要接受母體文化 之涵養,始能重建所謂的主體意識下,主動改變已面臨困境的運動方向。換言 之,此情形乃代表著「都市」抗爭的結束轉而「部落」戰鬥的開始。雖然當中 也面對到原鄉眾多保守派族人的冷嘲熱諷,但這卻是瞭解民族需要的唯一機 會。可見,以部落為抗爭之中心,對於個體自覺而言不但能喚醒更多面的自覺 意識;對於群體的「民族自覺」更能夠直接並實質的喚醒。 另外,相較於世界上各少數民族之「民族自覺」時可知,台灣原住民族有 著與其他民族「同中有異」的特殊現象。其中最明顯之處,乃在於國族(Nation) 與民族(Ethnic)兩觀念上之差異。如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