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原宪贫与颜回乐探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原宪贫与颜回乐探索

对原宪贫与颜回乐探索   [摘要] 原宪之贫不仅是精神的高洁,更重要的是他弘毅、志向高远、虽处穷困之中却从未放弃过坚持自己的理想。而颜回之乐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乐。他们的精神即使是千载之后的今天,仍值得人们去探讨、学习。   [关键词] 贫与病 志 仁之乐 德      中国儒学往往注重人的精神道德的修养,与西方以及中国其他诸家相比,此点尤为突出。所谓“注重”就是将对精神道德的修养视为真正的学习提高,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同打磨美玉一样来对君子的内外素质进行提高。《论语?先进》按照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分科列数了孔门优秀弟子即孔门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将德行一科列居首位说明孔门首重德行。   随着自汉以来儒学的统治地位的确立,历朝历代无不宣扬德行的重要性。而“孔颜乐处”与“原宪甘贫”的探索一直被关注、学习。他们的精神影响了太多的人去为坚守自己的抱负与操守而甘于贫贱。我们现代人仍然需要这种精神的洗礼。   我们常把“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与“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论语 雍也》)这两个事例并举,用作对比,说明孔子深谙救助用财之道,他称之为“周急不继富”。“周”即接济不足者;“急”为穷迫;“继”则是续有余。《论语》中描写子华“乘肥马,衣轻裘”,富丽景象跃然纸上,属于孔子所说的“有余”,那穷迫不足者自然是原宪无疑。《庄子?让王》进一步具体说出:“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u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1]据记载,他居于陋巷,环堵萧然,没于蒿莱之中。但是原宪却甘贫乐道,不以为意。后来子贡来看他,非常怜悯他,说是这是病吧。原宪回答说,没有钱财叫做贫穷,学了道德而不能用以修养身心才叫做病,我只是贫穷,但人品志向高洁。在原宪看来,“贫”是物质上的匮乏,“病”是精神、理想上的缺陷,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原宪贫”就此成为士子穷困而不失弃志的象征。后世有诗赞曰唐朝人吴筠有《咏原宪子》诗:“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   原宪这样的君子,并不是淡漠世事、随遇而安,而是能够“久处约”,在贫困中砥砺自己的品行操守,绝不于终食之间忘记自己的抱负。真正的士,他必弘毅,必坚强,必以仁为己任,心存远抱,志怀高穆,他厉志修行以为世用,而安心于一隅之安,浑浑噩噩老死沟渠,又哪里配称得上士?   士是肩负着责任的,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但成为能够承担责任的士,孔子认为要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高标准。富不是为人成仁的目标,贫同样不是。只是如同富贵之后最好能学诗书礼乐来升华自己一样,能够达到不被顺逆荣辱外在境遇系累其心,不受欲望牵制、不为环境左右,仍然能够坚定意志、自得其乐,这乐就是仁者之乐、君子之乐。   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重要的便是以德修身,把自己培养成为君子。颜回被孔子称为在他的弟子中最为好学时,形容他“不迁怒、不贰过”,而这全是对道德修养的评价。在“孔门十哲”的“德行”一科中,颜回排名第一,以德行著称。当孔子问颜回与子路“盍各言尔志”时,颜回便以“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相答。朱熹释“伐无善、无施劳”曰:“伐,?F也,善谓有能。施亦张大之意,劳谓有功。”[2]以不夸己能、不扬己功为其意。但此说不确。元人所著《四书辩疑》驳朱说云:“伐善之善,乃其己所长之总称,伐忠、伐直、伐力、伐功、伐才、伐艺,通谓之伐善。又言伐无巧,止是不伐之一事。分而为二,颜子之志,岂别无可道焉?……该‘无施劳’者,不以劳苦之事加于民也。夫劳而不恤,乃古今之通患。……颜子之言,于世厚矣。”此说最为妥当。因此,颜回这里所言志向,乃是欲内修克己之德、外施爱民之政,最与孔子意见相得。在颜回看来,唯以此志施行于天下,方能实现孔子所谓“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之愿,达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社会理想。由此可见,颜回真正继承了孔子的以德修身,从而进一步以德治天下民的愿望。   颜回生活于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之时,儒家的尚仁义之志、实施王者之政、以德治国的政治理想常被斥为“迂远而阔于世事”。但他在“世以混浊莫能用” [3]的社会环境中,丝毫不愿改其志――“举世混浊,清士乃见”,仍“尚三教”即“夏教忠、殷教敬、周教文”,期于“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白虎通?三教》)。这样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