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一个陌生女人来信陌生化解读
对一个陌生女人来信陌生化解读
摘 要:奥地利文学大师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女性的全知视角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女子跌宕起伏的情感经历。通过对女子的内心独白的描述,让读者以客观的角度在暗恋与等待、陌生与亲密的种种事件与情感的错位中深切体会到文学“陌生化”的审美愉悦和新奇意象。
关键词:陌生化 爱情观 叙事结构
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在20世纪初提出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概念原本来自诗学范畴,本意是“使之陌生”,即通过艺术创造使审美主体从习惯化感知中剥离出来,通过艺术形式的难以理解而使主体增加感觉的长度和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实际上,“陌生化”概念可以广泛引入到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既包括创作过程也包括文本阅读的过程。本文拟从陌生化角度探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这一中篇小说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效果,事实上,正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陌生化手法的广泛应用使得这部小说在面世近百年之后还依然使读者们回味无穷。
一、陌生化的爱情观
爱情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是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爱情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追求差异、自由,追求个性的张扬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爱情中,西方人较东方人更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不会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独立个性和其他追求,不会为家庭而放弃爱情的独立性。这也是茨威格在其小说中的爱情观“我爱你,与你无关”的文化来源,所不同的是作者在原著中将此观念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女主人公13岁时感怀于新房客作家R的温柔注视及其丰富的精神气质为她所带来的明朗,一头栽进爱情的激流。为了爱情,她不顾金钱、地位、声名甚至自尊,与作家R有数次从陌生到熟悉的感情纠葛,之后又数次被R所遗忘。而女子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无视男人的漠视,始终对对方爱恋有加、无怨无悔;即使为了养活R的孩子而不得不卖身、卖笑,仍然心无旁骛、淡定执着,直到孩子因病死去,女人才以一纸信笺将自己一生的心曲昭示对方,而作家R对这一切均毫不知情。这等纯粹、偏执的爱情是不寻常和奇异的,因此风格不致流于平淡,使读者有惊奇的快感。这种惊奇感打破了读者潜在的期待视野,将一种与众不同的超脱日常经验的陌生前景置于审美主体面前。
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从戏剧理论方面对陌生化进行描述:“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1]在《来信》中,茨威格将女人性格陌生化,将爱情事件极端化,高音重锤地演奏了一曲爱的狂欢曲。在他的笔下,女主人公对男作家的爱并非理所当然——他们年龄、社会地位悬殊,也并非众所周知——女人对他偷窥,凝视和仰望以满足其暗恋心理。尽管困难重重,女子对作家的爱始终弥漫着一种惊世骇俗的浓烈的激情,就像一堆燃烧的木柴义无反顾地表达一种毁灭性的热烈与放纵。作者让这种飞蛾扑火式的爱情裹挟着前所未有的痛苦和辛酸,却释放出最为辉煌灿烂的欢乐与激情,令观众为之惊愕、动容又扼腕。高尔基在给茨威格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这个短篇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性的超人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感动……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然丝毫不知羞耻地哭了起来。”[2]
这种艺术家的“奇异表现力”正源于作者对于陌生化手法的运用,使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文学性,从而与其他非文学性作品相区分,同时使之成为真正的艺术。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艺术的手法》中谈到,对熟悉的事物,主体仅仅是机械地应付它们,艺术则是要克服这种知觉的机械性,以唤醒主体对生活的感受。[3]从这一点来看,高尔基对女主人公的感受不但已被唤醒,且早已达到共情的阶段,而这正是茨威格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的成功之处。
二、陌生化叙事结构
小说《来信》的表层结构为平铺直叙的线型结构,男女主人公如何相识,之后分离,再聚复又分离的故事;而其内层结构是女主人公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它隐藏在故事情节的字里行间,随着女主人公的情感心理的不断变化,情绪的不断累积,心理伤痛的不断加深而发展,最终伤痛不治。其结构的层次分别由四段以“我的孩子死了”的段落标明:
第一段:
“我的孩子昨天死了——三天三夜我为这个娇小虚弱的生命进行了斗争;四十小时,当这个可怜的浑身滚热的孩子忍受着高烧的折磨时,我没有离开过他的床铺。”
第二段:
“我的儿子是昨天夜里死去的,如果命运注定我还要活下去的话,那么如今又剩下我一个人了。”
第三段:
“我们的孩子昨天死了,你压根儿不认识他。甚至在短暂的偶然相遇的时候,你都目光也从未掠过你所生的这个花朵儿似的小东西身上。”
第四段:
“我的孩子去世了,我们的孩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