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中文言文.docVIP

浅析初中语文中文言文.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初中语文中文言文

浅析初中语文中文言文   摘 要: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的注释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标注方式,我们对其用例进行考察,发现有混乱不科学的现象。我们在对所有用例进行了系统分析、考证后,试图从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三个方面对一些用例进行归类,力求使注释更为科学合理。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注释术语 古今字 通假字 异体字      在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课本对文言文用字的注释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直接标明古今字。如“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课本注释为:“说”是“悦”的古字;二是采用“同某”的训释方式。如“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课本注释为:“著”同“着”;三是采用“通某”的训释方法。如“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课本注释为:“惠”通“慧”。从上面三种训释方式来看,教材是似乎将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三者有意加以区分,但是,我们对初中文言文教材所给的66个注释的例子进行分析与考证(包括后面附录的课外古诗词),发现课本中存在着同一种语言现象用不同的训释术语注释,而不同的语言现象又采用了同一训释术语注释的混乱现象,模糊了不同的用字现象的质的区别,给学生传递了一些不科学的信息。   我们对初中教材中文言文的注释用例做了穷尽性调查统计,发现标明古今字关系的仅有一例,用“同某”标注注释的有11例,其余54例是用“通某”标注的。下面我们就这些用例,从古今字、通假字与异体字三个方面进行一些具体分析。      一、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指在汉语发展史上,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通行时间往往有前后。通常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古今字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汉语早期的发展历史上,汉字数量少,汉字产生速度落后于词的发展,存在一字写多词的兼职现象,影响了书面交际;后代为了加以区别,让使用频率高的常用词占据原形,给非常用词另造新字。我们对11例标注“同某”的例子进行分析,发现其中3例应是古今字关系。   1、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课文注释为“女”同“汝”   “女”有女子、女儿的意思。《诗经?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周易?说卦》:“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又为第二人称代词,读rǔ。《诗经?郑风??[兮》:“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后借用表示地名汝水的“汝”来表示第二人称代词。《书?尧典》:“汝能庸命,巽朕位。”表示第二人称“女”逐渐不用,而是用“汝”来表示,于是“女”“汝”就形成了古今字关系。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行路难》 课文注释为“羞”同“馐”;“直”同“值”   “羞”,本义进献(食品)。《说文解字》:“羞,进献也。”《左传?隐公三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后引申为精美的食品。《后汉书?孝和帝纪》:“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再后引申为耻辱的意思。《广雅?释诂三》:“羞,辱也。”《易?恒》:“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后来“馐”表示由古字“羞”表示的“精美食品”这个义项,宋?佚名《沁园春》:“助当年太液,调鼎和馐。”而“羞”专表假借义“耻辱”这个义项。   直,《正字通?目部》:“直,物价曰直。”《史记?平准书》:“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弊,直四十万。”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值”。宋?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直”与“值”形成了古今字关系。   而在标明“通某”的54例中,我们经过考证,发现其中的“知―智、不―否、坐―座、华―花、转―啭、反―返、食―饲、见―现、被―披、属―嘱、览―揽、唱―倡、曾―增、辟―避”等14例也应该是古今字关系。下面择其几例进行分析。   3、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课文注释为“华”通“花”   华,本义花、花朵。《说文解字》:“华,荣也。从?H,从 。”段玉裁注:“ 与华音义皆同。”徐灏笺:“ 华亦一字,而《说文》别之者,以所属之字相从各异也。…… 乃古象形文,上象蓓蕾,下象茎叶,小篆变为亏耳。”《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高鸿缙《中国字例》:“按字原象形,甲文用为祭名,秦人或加?H为意符,遂有花字。及后华借用为光华意,秦汉人乃另造?C,?C见《方言》。六朝人又另造花字。日久而华字为借意所专,?C字少用,花字遂独行。”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韩愈《马说》课文注释为“食”通“饲”   食,由饮食的“食”(《广韵》乘力切,现读shí。)引申而有“喂食”的意思(《集韵》祥吏切,现读sì。)。《诗?小雅? 绵蛮》:“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又《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后来加注音符“司”,分化出 “饲”字来表示这一意义,唐杜甫《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