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伍尔夫到灯塔去中圆形时间结构
浅析伍尔夫到灯塔去中圆形时间结构
摘要:《到灯塔去》是伍尔夫创作中意识流手法运用得较为纯熟和圆润的一部作品,它较为成功地实践了作者主观真实论的文学构想,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为了使作品能够清晰地表现人类的主观情感世界,传达对人类心灵的关注与追问,作家采纳了不同于传统物理时间的心理时间体系来建构作品情节与内容框架,即同心圆式的时间结构。本文通过分析此时间结构在作品中的体现,从中发掘出作家深植于作品中的主题内涵--对生命岁月的追寻,通过记忆来挽回失去的韶华,贮存生命的真实。
关键词:伍尔夫;《到灯塔去》;时间结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18-02
引言
20世纪伊始,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加剧以及危机的此起彼伏,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席卷整个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取得了这次运动的胜利,雄踞文坛。现代主义文学由诸多现代性鲜明的派别组成,其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较早引起中国文坛注意的英美作家之一,也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产生较大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不少批评家将《到灯塔去》视为伍尔夫的代表作,也有的批评家认为它是20世纪最优秀的英语小说之一。“它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表现了人们在严酷的现实中探本究源,寻觅人生的真谛和精神上的寄托的过程,是一部十分罕见的完美的艺术佳作。”[1]《到灯塔去》将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主观真实与客观真实、直接描述和象征暗示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诗的境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一、理论依据
根据柏格森的时间理论,钟表仪器记载的时间为客观时间,或称物理时间或测量时间,是按照事件发展顺序:过去——现在——未来的依次延伸来表示数量概念,通常以数量的形式出现在机械学的公式中,只是数字和符号的象征,是冰冷、空洞、客观自在的,是理智的产物。精确、规律而机械,不能代表复杂而变幻莫测的人的心灵生活。为了与传统的“测量时间”相区分,柏格森提出了“真实时间”这个概念。“真实时间”是构成心理生活的真正质料,它是生命的真正本质,无须依赖于统一空间而存在,它是川流不息的“绵延”。柏格森用“心理时间”这个概念构造了他自己独立的时间——“绵延”。是用直觉去体验或以内省方式感悟到自我内在生命的流动,是表示生命的深度和广度的质量感念,是人类在某一时刻的存在感,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是通过直接经验而感知的。在小说的结构中,心理时间不像物理时间有一个明确的起始轮廓,它强调的是心理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与关注,是不可量化的。心理时间是一种“绵延”,“它保留了时间应有的属性:连续性而不是同时性,强度而不是量值,是彼此相互渗透的片刻而不是彼此分割的片刻。”[2]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理论对意识流小说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在写书时可以像一把扇子似地把时间打开或者折拢”[3]。
二、圆形时间结构
在《到灯塔去》中,伍尔夫纳入了与物理时间相应的心理时间结构,形成了一个互补、共建、与文本意义相吻合的时间结构——同心圆式的时间结构。以物理时间为外部大圆笼罩整个文本,内部套有一个心理时间的体系来控制文本的叙述进度,将心理时间限制于物理时间的整体性框架之内完成。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这两种时间模式就好像两个同心圆围绕着同一个原点同时运转,这个原点即圆心是具有双重象征意义的“灯塔”形象。从小说的开端,拉姆齐夫人的幼子小詹姆斯想要去灯塔,但是由于天气原因未能成行。后来战争爆发,拉姆齐一家历尽沧桑:拉姆齐夫人病逝,女儿普鲁死于难产,儿子安德鲁死于战争。十年后,拉姆齐先生携儿女出海去往灯塔,了却夙愿。可见,灯塔始终是小说中人物在客观世界所追求的一个客体,是人们十几年来生活的一个目标和向往。作为圆心的灯塔,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而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这两重圆形,在作品的主人公——拉姆齐夫人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小说的第一部分“窗”,以拉姆齐夫人的心理意识来推进情节,几乎每件事都通过她的意识反映出来,这一部分的物理时间是九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和黄昏,从关于是否去灯塔的争论开始,直到黄昏在拉姆齐夫人主持的晚宴中结束。而心理时间在人物的意识中流动,穿插了许多回忆和想象,将过去、现在和将来交织在一起,使得不到半天发生的事件占据全书一半以上的篇幅。在第二部分“时间流逝”当中,作者以极短的篇幅叙述十年间发生的事情,将相对较长的物理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一笔带过,留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十年的动荡与创伤,拉姆齐夫人的故去。第三部分“灯塔”仅叙述了一个上午——航行的那天早上到中午抵达灯塔发生的一切,迟到十年的灯塔之旅终于成行,众人完成心中的夙愿。这部分通过双条线索——莉丽在岸边作画的思索和詹姆斯、凯姆和拉姆齐先生去往灯塔途中的回忆中再现拉姆齐夫人的形象。莉丽和詹姆斯不约而同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