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探秦观词学观
浅探秦观词学观
摘要 秦现在词坛上一直享有盛誉,但是由于他没有留下专门的论词专著,所以他的词论长期以来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独立的词学观。从一些间接的材料我们可以看到他明确的词学思想:一、重视声律;二、不厌仔细。
关键词 秦观 声律炼字 化用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489(2007)06-0063-03
在中国的词坛上,秦观是一位颇负盛誉的作家。叶梦得曾称赞他“善为乐府,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引晁补之的话说“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就连在北宋词坛上掀起改革狂飙的苏轼,也一边戏称秦观是“山抹微云秦学士”,一边还经常“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日:“‘何如少游?’”由此可见,在当时,秦观在词坛上已经十分出名了。
一个好的作家是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的,好的作品是可以跨越时空的。这句话在秦观的身上得到了印证。岁月不但没有让人们把秦观淡忘,反而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了他的不同凡响。清人冯煦有一句经典的评论:“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这句话把秦观至深而至真的感情揭示得淋漓尽致。而纪昀更是对秦观赞赏有加,他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观诗格不如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这句话充分肯定了秦观作为词人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对秦观的赞誉之词在各类词话中屡见不鲜,淮海词更是历经千年而不衰。面对如此盛况,我们不禁对秦观产生了好奇,想知道他到底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以怎样的词学思想指导,才会写出如此缠绵凄美的作品?但遗憾的是,秦观一生不喜聚稿,他没有留下一本论词专著甚至一篇论文,可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说他没有自己明确的词学观。因为秦词的巨大成就本身就说明了他词学观是客观存在的,另外,从一些间接的材料中,我们也可以窥探一、二。
与秦观一样同为“苏门六君子”之一的在《师友谈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少游言:赋中工夫不厌仔细。
少游言:赋家句脉,自与杂文不同。杂文语句,或长或短,一在于人。至于赋则一言一字,必要声律。凡所言语,须当立意,届折斫磨,须令协于调格,然后用之。不协律,义理虽是,无益也。
少游言:赋之说虽工巧如此,要之,是何等文字?曰:“观少游之说,作赋正如填歌曲尔。”少游曰:“诚然,夫作曲虽文章卓越,而不协于律,其声不和……”
这些话都是他平时与师友讨论学问时的言语,虽然是由赋生发而来,但是正如他自己承认的那样“作赋正如填歌曲”,所以他虽句句说赋,实际上是句句论词。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暂且把它看作秦观的词论。从这些言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他论词的两大要点:(1)要重视声律。(2)要不厌仔细。下面我们就此做一下浅要的分析。
一、要重视声律
谈到词的声律问题时,秦观表现得十分干脆,他认为作词如果不协声律,即使文采再好,也终称不上是好词。秦观这一看法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有其内在原因与合理性的。
首先,词的体性特征决定了词要合声律。词又被称为“曲子词”“乐府”“乐章”“琴趣”或“倚声”,是伴随着燕乐的兴起而日趋兴盛的。陈世修在《阳春集序》中说:“公以金陵盛时,内外无事,朋僚亲旧,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也就是说,词萌生之初就是用以歌唱来娱宾遣兴的,就有“合乐而歌”的特点。夏承焘先生在评论李清照的《词论》时,说她在文章一开始便叙述唐开元、天宝间李八郎“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的故事,开始觉得这段故事与下文似乎并不大联接,后来悟得她是借这个故事来说明词与歌唱的密切关系,是拿来总摄全文的。夏先生是很有见地的。我想,李清照正是想以此说明词与音乐是不可分割的,既然“辞(词)即曲之辞,曲即辞之曲。”词与曲是血脉相连,相互交融的,那么我们在谈到词时自然就无法回避音乐的要素,要想使词适于演唱,就无法忽略声律的问题。对于声律,后人也多有论述,沈义父就强调说“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刘克庄也说“词当叶律,使雪儿春莺辈可歌。”由此可见,在追求声律这条路上,秦观并不寂寞,他正是基于对词的本质的了解和对传统的继承,才提出这点的。
其次,北宋词坛在不断地改革创新,秦观是经过反复思考与选择,才坚守合音律的要求的。从唐五代到宋初,文人词往往不是公卿士大夫们游宴时的更迭唱和,就是感伤时序的闺情闲愁,与吟风月、弄花草的西昆体诗文在本质上十分相似。词被目为不人流的小道,成了宫廷馆台间的游戏。直到柳永的出现,宋词才发生了改变。闻一多先生曾经说:“宫体诗在卢骆手里是由宫廷走向了市井。”那么词则在柳永手中才真正从宫府走向了市井。由于柳永仕途失意,长期混迹于歌楼妓馆,对市民情趣,落魄文人处境心态,风尘女子的生活等市井生活十分了解,再加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