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省3代女子铅球奥运选手最后用力技术对比分析
河北省3代女子铅球奥运选手最后用力技术对比分析
摘要:运用三维摄影解析和运动学研究等方法,对河北省不同时期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李梅素、李梅菊、巩立娇3名优秀铅球奥运选手分别在1997年第8届全运会女子铅球决赛、2003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2007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石家庄)和2008年4月全国田径大奖赛(萧山站)比赛上最后用力技术录像分析,揭示河北省新老3代女子铅球奥运选手最后用力技术上的个性差异。
关键词:铅球;最后用力技术;三维运动学
中图分类号:G824.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1)01-0072-03 文献标志码:A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河北省女子铅球运动在著名铅球教练员何增生的带领下走向辉煌,培养了李梅素这样的世界级女子铅球选手。继李梅素之后李梅菊、巩立娇也相继成为我国女子铅球运动的顶级国手,在2008年奥运会上双双进入前8名决赛圈,从而也造就了女子铅球运动成为河北保持国内领先优势的田径项目。然而,单从成绩上看,河北省的年轻选手李梅菊、巩立娇并没有超越她们的前辈李梅素。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鉴于研究方法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笔者试图通过三维运动学对我国女子铅球新老运动员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定量分析,以运动生物力学方法探寻原因,为我国女子铅球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河北省不同年代的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李梅素、李梅菊、巩立娇,并对他们推铅球的最后用力技术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2、研究方法
2.1 近景动态立体摄影的测量方法
为使采集的数据具有可比性,数据的采集均为同样的近景动态立体的测量方法,即使用3部带有电子快门的M9 000松下摄影机,对运动员现场比赛进行定点拍摄,拍摄频率为50Hz,在投掷圈内同时拍下国家体科所一号立体辐射三维框架,3台摄影机均在运动员进入场地前开机,中间不停机,完整地记录了运动员推铅球过程中的情况。对1997年第8届全运会女子铅球决赛、2003年全国田径大奖赛(肇庆站)、2007年全国田径大奖赛(石家庄)、2008年4月全国田径大奖赛(萧山站)3位铅球运动员最后用力部分的技术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2.2 三维运动学分析法
对4次比赛的数据处理同样使用爱捷运动录像快速反馈分析系统,通过三维图像分系测量软件对运动员成绩进行计算,得出试掷过程中的运动学参数。解析选用日本松井秀治人体模型,按照人体模型关节点和附加点的方式进行图像采集和数据计算。图像经过数字化后,采用低通数字滤波法进行平滑处理,滤波频率=8。
2.3 三维动作仿真分析法
根据采集的数据资料,利用MAYA软件建立运动员人体模型,导人到MOTIONBUILDER进行技术动作仿真处理,另存为JPEG格式的图片,最后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处理,获得运动员技术动作仿真对比图片。
3、结果与讨论
3.1 对最后用力开始阶段技术的对比分析
最后用力阶段的开始部分是指滑步结束之后,从摆动腿着地瞬间开始到摆动腿被压迫至最大弯屈为止。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是保持铅球已获得的运动速度,为投掷臂的加速用力进行最后的神经、肌肉准备。最后用力的开始主要是右膝和右踝的内转,并以右腿的转蹬推动髋部侧移,同时由于此时上体并没有主动抬起,因而造成身体左侧肌群最大程度的拉紧,为最后用力的加速阶段创造良好的力学条件。这一阶段的技术特征是:时间短、动作幅度小、铅球运行距离较小。表2、表3是3名选手这一部分的技术参数。
这一部分的主要任务(从生理学和生物力学的观点)是表现在下肢带肌肉及关节向投掷方向的扭转并做有力的支撑,而身体的左侧则被充分地拉长。从表2来看,李梅素、李梅菊、巩立娇3位运动员的肩转动角(平均36.67°)均小于髋转动角(平均42.7°),这说明她们的下肢带的转动幅度大于上肢带,因而造成左侧肌群被拉长,而3位选手的肩转动角和髋转动角的数值来看,李梅素的髋的转动角明显大于2位新手。说明李梅素身体的“拧紧”程度要大于2位新运动员。这一点在表3中的铅球速度上也可以看出,李梅素此时铅球的速度大于其他2位选手。而李梅菊此时铅球的速度也相对较大,但她此时铅球的垂直方向的速度也较大,这说明李梅菊的肩部过早地向投掷方向移动而影响了充分地超越器械。
另外从此时铅球运动轨迹来看,3名运动员的铅球垂直运动轨迹相差不大,说明3人此时铅球的起伏差不大,在最后用力的开始阶段的技术还是比较稳定,她们在开始发力时并不是急于抬高上体,而是通过增加髋的转动幅度来使左侧肌群的收缩前的初长度处于良好的状态,铅球运行相对稳定。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