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与霸术企业管理中的“阳儒阴法”.docVIP

王道与霸术企业管理中的“阳儒阴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道与霸术企业管理中的“阳儒阴法”   “阴 阳均衡”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源自《易经》,渗入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对现代企业经营的管理策略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古往今来,中国各级组织的统治者往往有“阳儒阴法”的说法,换言之,组织的领导者必须以儒家的价值观来处理组织内外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辅之以法家的规章制度。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故事为例,说明“阳儒阴法”是如何在一家现代中国企业中结合的,以及“阴阳均衡”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阳儒阴法   《汉书?儒林传》说:孔子晚年喜好读《易经》,甚至“韦编三绝”,并写了十篇解读《易经》的著作,称为“十翼”,合称《易传》。他在《易传》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基本命题,并用阴阳对立的衍生变化,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说卦传》第一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说卦传》第二章   这是孔子对《易经》的部分解释,他将原本为卜筮之书的《易经》转变为一本重要的哲学著作,也让他所主张的“人道”和他笃信的“天道”互相合辙,这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对后世的中国人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系辞上传》第十一章   “道”是宇宙万物之生化原理,然而,“道”虽然随时践履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们在观念上却不会清楚觉察到“道”的运作,而经常觉察到的是“阴阳”以及由此衍生而出的 “日月”、“天地”、“柔刚”、“仁义”等对比。   与西方近代科学在二元对立的思潮之下,事事都要求有清楚定义截然不同,对中国人而言,“阴阳”没有边界,也无法清楚定义,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盛可转化为阴,阴极也可再滋生出阳。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里,我们都很清楚:什么是阴,什么是阳,而且深知“阴阳均衡”的重要性。比方说,在中国历史上,对于政府组织的运作与管理,早就有“阳儒阴法”的说法,即将“仁政之王道”与“法治之霸术”杂而用之。(参见副栏“儒家和法家:五个维度的比较”)   纵观“经营之神”王永庆的一生,我们发现他在人格塑型和企业精神培育方面凸显出“阳儒”之王道,而在后来企业制度建设方面则采用了“阴法”之霸术。   王永庆基本人格的塑型   王永庆(1917年~2008年)少时家境清寒,他出生的小村庄四周都是山地,可耕面积极为狭小,加上山地又属赤土石质,只生长矮树和杂草,村民只能利用部分坡地,种植茶叶维生。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是做茶叶买卖的。由于茶叶的产期仅在春夏两季,王长庚的生意只有半年可做。当时茶山以外的山地,普遍种植相思树,老树砍伐以后烧成木炭,到了秋冬两季,王长庚就改卖木炭,来年春天再恢复茶叶生意。由于生意利润微薄,虽然他终年辛劳,也仅能勉强温饱。   “天性”与“道”   王永庆七岁时,父母送他到离家约十公里的台北县新店镇国小上学。他每天清早上学前必须到附近的水井挑十几桶水,把家中的大水缸灌满,然后才赤脚步行十公里上学。放学后,王永庆经常要扛一袋五十台斤(六十公斤)的饲料,再走十公里路回家喂猪。回家后,放下饲料,又得挑水把厨房的大水缸灌满。   王永庆他们村庄有数百户人家,绝大多数是文盲。他的祖父王添泉以教私塾为业,却一生穷困,因此没教过儿子王长庚读书识字。王永庆念小学时,因为不知道念书的意义何在,所以对书本没兴趣,在校成绩总是落在最后十名左右。1982年,王永庆对台塑公司的员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性,有的人喜欢念书,有的人对这方面就不感兴趣。我读国民学校的时候,对念书就缺乏兴趣,现在回想起来,除了个人的因素之外,缺乏环境的引导也很有关系。”   《中庸》第一章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王永庆认为他天性对读书不感兴趣,他所要走的“道”不是“读书”,帮助他走出人生之道的主要力量不是学校教育,而是母亲的“身教”。   母亲詹样的“人生之道”   可以说,王永庆的勤劳节俭和坚忍不拔,完全秉承自他的母亲詹样。詹样生了王永庆兄弟姐妹八个孩子,由于家境窘迫,生产时没钱请助产士,全部是自己接生,产后立即下厨为全家人准备三餐,还到屋旁的河边洗衣服,从来没坐过月子。每天除了洗衣烧饭,詹样还要种菜、制作茶袋与筛选茶叶,晚上等全家人都睡了,她还要切蕃薯叶混合馊水煮成猪菜喂猪。   王家每天三餐的菜色不多,分量有限。所以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