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反思
对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反思
关键词 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反思,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09―0021―03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历史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遗憾的是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在当前课堂上不尽如人意。灌输式的传授使学生昏昏欲睡,某些狭隘、狂热的民族主义话语却往往在课堂上博得阵阵掌声。爱国主义教育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弄清楚这个问题,也许才能改善历史课堂上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一、反思我国历史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
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主要责任就是教化。通常情况下,教师知识渊博,是课堂上的“自然”权威,惯于以道德高位者的姿态来教导学生,热衷于谆谆教诲的方式。同时,一种错误的认识随之产生:教师只要讲授了爱国内容知识,就能使学生在价值观上有所提升,达到塑造爱国情感的目的。实际上,如果依此法教学,爱国主义教育可能收效甚微。因为一个不爱国的人完全可以正确地回答什么是爱国,但知道是一回事,有这种情感并付诸行动又是一回事。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真谛不是让学生在某些问题上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而是让他们拥有某种立场和态度。态度、立场才真正涉及学生内在的品性。
在爱国主义教育上,教师们经常采用的另一种方式是控制性的说服教育:说服者未全面准确地向被说服者展示各种相关信息,仅靠某些“道理”来主观诱导对方,达到改变对方行为抉择的预期目标。例如,教师在讲述义和团运动的意义时,大多会提到义和团运动不仅沉重打击了清政府,而且使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从此再不敢言及“瓜分”一事,并用瓦德西的“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属下策”佐证之。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是什么真正迫使列强不再言谈“瓜分”一事呢?史家有不同看法。李时岳先生讲到:“瓦德西个人的观感并不能代表德国的政策,德皇一直把瓜分作为对华政策的基点,上述要求‘租借’洞庭湖和鄱阳湖沿岸的行动就是证明。只是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瓜分才没有实行。”徐中约先生认为:义和团之后,不仅清朝的威望跌入谷底,而且“外国远征军的残暴表现,造成了一种不可战胜和至高无上的形象,中国人的自豪和自尊被击得粉碎,中国人对外国人的态度由蔑视和敌对变成畏惧和奉承”。显然,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并不那么简单,隐去部分事实虽有当下的效果,却无长远的说服力。
上述问题主要是教师误解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与内涵。在内涵上,爱国主义虽然是公民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但“公民的爱国并不表现在一味地顺从国家权力,而在于要求和督促国家权力不要破坏公民群体所共同珍惜的东西。在特殊情况下,公民爱国甚至可以通过公民不服从来表达”。从方式上看,如果把爱国主义教育视为一种教义、口号灌输,“学生死记硬背,不容提问,更不容置疑,与培养公民主体意识、自愿选择和独立判断的教育目的根本背道而驰”。
二、对中国近代史爱国主义教育的反思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既有关怀整个人类,与正义、诚实等相关的博大、宽广的民族主义内容,也有与排外、专制、残暴相连的狭隘民族主义。如何扬弃?教师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近代史一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教师总会强调:落后就要挨打,青少年应该发奋读书,长大后报效祖国。但教师是否想过:从近代史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获得怎样的情感?2009年《历史学家茶座》第四辑所载的令人震惊的袁腾飞之语,展现的不仅是教师对问题的权威理解,也是教师对学生耳提面命的教诲。在“爱国主义”大旗之下的评论,很“解气”,容易引发学生没有深思的心理“共鸣”。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到,面对近代列强的多次凌辱、祖国饱受的苦难,学生义愤填膺,恨不能亲上战场,对那些“列强”也来一个“火烧××”“××屠杀”。这样的教育能够使学生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与个性吗?
三、历史课堂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方式
课堂是师生互动、交流对话的舞台;课堂对话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独立见解,是不同观点或理解的思想对话,教师的思想、学生的思想以及文本的思想只有同其他思想发生碰撞之后,才能彰显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由“感受一情动――体验一理解――价值观人格化”这样一个过程组成的,应解决的问题是,对于祖国持什么态度、什么情感、什么立场,如何将其转化为自觉行为。因此,课堂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方式是引导式的对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赋权给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主见的思想者和探究者。教师的指导不是以现成的结论去帮助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反思不同的理解,感受人类历史所蕴褥的深邃思想,学会思考、理解、追问。如果教师只将爱国主义教育看成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