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复杂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docVIP

山西复杂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复杂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

山西复杂条件下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   【摘 要】本文以山西某矿区为例,介绍了三维地震勘探在复杂条件下的三维地震勘探流程:第一,是采用适合该区域的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方法;第二,选取适合该区域地质条件下的地震处理方法;第三,选用正确的地震解释方法,从而最终取得良好的地质成果。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流程;野外数据采集   Under the complex condi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3 D seismic exploration technology in Shanxi   ZHAO Lu-shun   (X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Co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roup Corp, Xi’an Shaanxi,710077,China)   【Abstract】In a mining area in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3 d seismic exploration in complicated 3 d seismic explor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rocess: the first is suitable for seismic field data acquisition method of the region; The second choose is suitable for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seismic processing methods; The third choose correct seismic interpretation methods, so as to ultimately achieve good geological results.   【Key words】3D seismic exploration; Process; Field data acquisition   为了查明山西某矿区的地质构造格局、煤层赋存状态,为矿井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地质保障,在该矿区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   1 勘探区地质概况   勘探区位于山西省境内,黄土冲沟发育,地表高差达200m,地形十分复杂,给地震施工带来不便。   地层由老至新分别为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下石盒子组(P1x)、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及上第三系(N2)、第四系(Q)。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为该区主要含煤地层,共有6、10煤两层,煤厚1~7m,埋深450~860m。根据已知钻孔得知煤层顶、底板岩性为砂岩,与煤层的物性差异较大,有利于得到较好的反射波,是完成地震勘探任务的良好条件。   2 野外数据采集   在野外施工之前,首先在勘探区的典型地貌上进行了一条二维地震勘探试验线,无论是单炮记录还是试验剖面都可见明显的煤层反射波(图1、图2)。通过试验选取了适合该区域的激发参数,在厚黄土区域井深设定为12 m;红土区域井深设定为3m。   图1 井深12m、药量3kg单炮记录   图2 试验线时间剖面   根据试验情况、勘探区的地形和煤层的埋深确定了8线10炮的束状观测系统(图3),观测系统主要参数为:接收道距10m,接收线距40m,炮排距为,80m,覆盖次数24次。   图3 8线10炮观测系统示意图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区村庄较多,针对这一特点进行了特殊观测系统的设计,保证了村庄下面的覆盖次数达到了原设计要求。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在保证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将黄土区域的炮点挪到激发条件好的红土区域进行激发。   勘探区地形复杂,地表多为黄土、红土区域的特点采用了轻便、效率高的人工洛阳铲的成孔方式。   3 地震资料处理   本次资料处理针对原始资料的主要特征和地质任务,通过对一束地震数据的试验处理,来选用相对应的处理模块,并对处理中所选用的各个模块均进行了充分的参数测试,最终选取了适合本区资料的最佳处理流程。以下就几个重要流程作一介绍:   勘探区为典型的梁、卯状黄土丘陵地貌,地表切割剧烈,沟谷多呈“V”字型,高程变化剧烈。初至折射静校正工作成为了该区资料处理的重点环节,在正式处理之前进行了多次折射静校正试验,最终选择了最佳的静校正参数,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通过对该区单炮分析发现炮集记录中线性噪音能量较强,严重干扰到浅层反射,需要在炮集上对线性干扰进行压制,采用了叠前大倾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