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庐陵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研究

庐陵传统民居建筑美学研究   【摘要】钓源古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西郊,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后裔的聚居地。在历史的洗礼中村落的兴衰与变迁可谓一部浓缩的古代庐陵文化史,目前该村保存明、清古建筑大约有150多处,融合山、水、古建筑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成为典型庐陵民居代表。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既非个人作品,又兼顾功能性质,包含地域性、公共性、技术性等特征。故建筑美学的研究方法不仅是对建筑本身进行鉴赏,还包括了对形式美、空间序列美、自然与人文和谐美、个性美等的研究,其中形式美还包括了建筑的比例、尺度、结构等因素。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出发,以江西钓源古村为例对传统庐陵民居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为现代建筑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庐陵;钓源古村;民居建筑;建筑美学   庐陵传统民居作为我国民间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美学思想与艺术形式。这些的思想和形式深刻体现在村落布局、建筑造型、空间结构与色彩运用等方面,暗含着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等丰富内容。钓源古村作为庐陵传统民居的代表,彰显着庐陵民居的艺术特色与美学特征。   一、钓源古村的历史概况   位于吉安西郊的钓源古村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后裔聚居的古村。“钓源”二字源于“姜太公渭水池边垂钓”的典故。唐末博士欧阳弘(欧阳修叔叔)在此开基,世代繁衍。欧阳修编写的《欧阳氏谱图》记载:“自通三世生琮,琮为吉州刺史,子孙因家焉。琮八世生万,为安福令……托生皇高祖府君。”①充分说明了欧阳氏先祖早年在吉安当刺史,晚年定居,为史迁祖。后人欧阳万在安福定居,到五世?W阳弘定居钓源,成为开基祖。清乾隆十五年(1750)安福君的后人也迁入钓源居住,自此九世五祖始分仁、义、礼、智、信五派。   钓源民风淳朴,人才辈出,曾先后进士及第9人,明代出巡抚,后因受“东林党案”牵连,多数族人弃儒从商。商户、商贾遍及两湖、两广地区。外地经商的族人将大量财富运回钓源修建村落。据清道光年间记载:“钓源人口曾万余,建大量祠堂、住宅、商铺、钱庄、跑马场等百余家。”②因此有着“小南京”的美称。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入吉安,为筹集军饷派小股部队进驻钓源,村民们殊死抵抗,太平军在震怒之下派大军破村,昔日繁华的“小南京”在战火中化为灰烬,此后又历经土地革命时期的红白割据、“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现存的钓源村落规模是原来面积的1/4,即便如此现在的钓源古村仍拥有明、清古建筑150余幢,其中祠堂5座、庙宇1间、石桥2座、书院3座、别墅式住宅1栋、其他民居120余座。这些建筑静静地伫立在古村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受着洗礼,目睹着钓源的兴衰与发展。   二、钓源古村的形制美学特征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苏东坡描绘的正是中国古代村落的优美图画。为营造理想的人居空间,传统的村落规划充分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思想,因此,村落布局一般都是选择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的地带进行规划与营造。   (一)“天人合一”的布局之美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理念历来受到思想家们的重视,为多数建筑巨匠所守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把自然看做一个有机整体,人作为自然界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在建筑营造方面要考虑当地的自然气候、水土质量等因素,正所谓:“相形取胜、相土尝水、辩方正位。”   钓源村落表现了“天人合一”的美:首先,在建村初期,村落的选址就是按照依山傍水、随坡就势的方法来规划。地处吉安西部的钓源现有庄山、渭西两个自然村组成,是典型江南丘陵地貌。俯瞰整个村庄,起伏的山冈被植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犹如一个绿色的挂毯。村落两个相连的山冈环抱,向西的庄山自然村南北隆起、中部呈低洼状、东西走向为“带状盆地”的渭西村东西高、中部低,形成自西向南的“坡谷地”。村中有一条东北向西南的溪流,还有一条约3里多长的“S”形长安岭从东向西延展。犹如太极八卦一般,分别将庄山、渭西两个村至于太极图中分线的“太阳”中心区“少阴”位与“太阴”位。这种布局不但将良好的风水理念植入村落,而且打破了传统建筑“坐北朝南”的布局模式,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形式;其次,受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钓源的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有利于樟树这种大型乔木的生长。进入古村,万樟环绕的植被林之间曲径通幽。一条鹅卵石的驿道缓缓通向山冈,不远处古民居在樟树林中若隐若现,使自然生态与人文空间有效结合,樟树林的作用不仅可以纳凉、“固气”,还避免了寒风、湿气对村庄的侵扰。使村民获得稳定的居住需求。   综上所述,钓源古村的布局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为营造适宜的居外空间,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发挥实处,突出了“形式美”的特征。真所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二)钓源民居的“雅致美”   除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