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东鲁南地区柳琴戏文化产业化对策研究
山东鲁南地区柳琴戏文化产业化对策研究
摘 要:柳琴戏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柳琴戏产业化优势和劣势的分析,提出转变发展观念和经营策略、创新剧目和打造名角名段、借助旅游业发展、与饮食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等系列措施。
关键词:柳琴戏;产业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147-02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是活跃在山东省鲁南地区的戏曲表现形式。“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距今约二百多年。由于柳琴戏是根植于社会底层的艺术形式,因而它的唱腔汇集了民间最朴素的元素,如驱车赶牛的“喝鸣腔”、猎人空山叫喝的“猎户腔”、乞讨的“花鼓秧歌”以及“肘鼓子”、“柳子戏”等曲艺形式,渐渐形成特有的腔调,具有浓厚的地方乡土气息。1953年“拉魂腔”被正式命名为柳琴戏,后来成为山东省枣庄市和临沂市共同拥有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琴戏节奏欢快灵动,既有南方戏曲的委婉细腻,又有北方曲艺的高亢直爽,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柳琴戏文化实现产业化不仅能弘扬柳琴戏文化,打造地域文化品牌,并能带动地方旅游、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艺术表演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但当前柳琴戏的发展相对于其他的地方戏剧来说,市场化程度低,规模小,发展速度慢,其文化品牌和价值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本文通过调研分析,揭示柳琴戏的现状,尝试寻求一条适合柳琴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柳琴戏产业化优势分析
(一)柳琴戏具有深厚的亲和力
柳琴戏音乐唱腔明朗华彩,优美动听,唱词通俗生动,擅长于叙事和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剧目多是表现家庭婚姻生活,演绎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风格幽默、诙谐,演出形式机动灵活。作为柳琴戏伴奏乐器的柳琴,不仅标识了柳琴戏的名称,更是凝聚了柳琴戏灵魂。柳琴俗称“土琵琶”,建国后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良,其音色欢快、灵动、明艳,迎合了大众快节奏的审美取向。
鲁南一带曾流传着一段名为“四大香”的顺口溜:“绿豆米饭羊肉汤,旱烟袋和拉魂腔。”足可见柳琴戏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鲁南地区,柳琴戏有两个核心区域,一是枣庄市和滕州市;二是临沂市、郯城县和苍山县,民间有“临郯苍,柳琴窝”之说,其中苍山更是一度形成“村村琵琶响,户户拉魂腔”的景象。
(二)柳琴戏具有广泛的地域影响力
柳琴戏传播范围涵盖了鲁南、苏北和安徽北部。从现在的行政区划分来看这些区域是跨省离散的,但在1952年江苏建省前,徐州市、滕县、沛县、邳县等都属山东省和临沂专区,具有相同的文化溯源,地方语言和口音也十分相似,这为柳琴戏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6年,柳琴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给柳琴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了柳琴戏的影响力。
(三)柳琴戏专业储备较为充足
1.柳琴戏剧目不断推陈出新。上世纪50年代,当地戏曲工作者深入广大农村对传统剧目进行收集,后来集成编纂成《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其中柳琴戏的传统剧目就收录了94出[1]。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倡,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柳琴戏的支持,借鉴了舞台、灯光、音响等技术,推出了一些大型精品剧目,多次进京演出,如《山乡锣鼓》、《沂蒙情怀》、《王祥卧鱼》、《墨子》等。这些举措对柳琴戏的本体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也提升了柳琴戏的影响力。
2.柳琴戏专业演出队伍相对稳定。临沂、苍山、滕州、枣庄、郯城都设有柳琴剧团,常年排练演出,并注重后备力量的培养。其中有三个剧团享受政府全额或差额拨款。2005年临沂柳琴剧团与企业合作,实现了进一步的市场化运作,出版发行了大量的柳琴戏音像产品,远销东北、台湾等地。
二、柳琴戏产业化的不足
(一)柳琴戏市场化经营不够完善
柳琴戏是根植在民间的艺术形式,只有老百姓喜欢,才能有生存的空间。当前柳琴戏过于依赖政府支持,对消费市场的缺乏细致分析,剧目的创新没有带来更多的消费群体,演出市场在逐年萎缩,一些剧团在演出戏剧的同时,还要依靠歌舞表演来维持剧团运营。老一批的演员逐渐退出舞台,年轻演员却顶不上去。长此以往,戏迷看不到自己喜欢的精品剧目,新的观众群没有培养出来,最终造成戏迷的流失。与此同时,全国很多其它类型的地方戏剧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长时间摸索,突破了传统的演出方式,通过对舞台设计、舞美、灯光、音乐的创新和改革,走出了一条高收益高回报的路子。相比较而言,柳琴戏市场化的脚步显得过于迟缓。
(二)柳琴戏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不够
柳琴戏实现产业化必须使文化产品带来经济效益。但在当前柳琴戏虽在艺术表演上不断取得好的成绩,但其文化产品却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文艺演出和音像出版,与当地旅游业的结合,也是特定的多,常态化的少,能够创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