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之笑与某种窘迫.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柯之笑与某种窘迫   一   在《我知道?》的前言里,陈安栋写道:这本小书诞生于巴黎马拉盖建筑学院一次课程答辩时所面临的窘迫。这个略带翻译腔的句子,一方面是向“福柯之笑”的形式上的致敬,另一方面也自起点确立了行文的基本色―一种目视《词与物》的雄心,一种以他们的方式展开言说的努力。   那天,当他将位于巴黎北部某个区域描述为“这是一片低矮的贫民窟”时,他吃惊地发现他的法国老师和同学完全茫然于这个平淡无奇的句子,并随即展开了各种提问:为什么这是“一片”(un morceau)而不是一块(un bloc)?为什么说它是“低矮”(bas)的?为什么又称它是“贫民窟”(le biddonville)?这里的“贫民窟”里居住的真的是“贫民”(pauvre)吗?究竟什么是“pauvre”?   法语和法国人思维的精确性,让陈安栋发现,汉语的模糊性使陈述和判断混淆不清,“这使我们很难意识到在接受这样貌似描述的句子时,实际上是接受了一个判断,从而失去了对判断依据提出要求的权力”。   文化?_撞带来的尴尬,进而被视为一次契机。陈安栋得以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福柯发生某种共情,并以此为入口,进入我们思想运行的语言的场所,探寻我们的文化究竟是什么。应该说,这是一次从“不知道”出发的写作,这让《我知道?》区别于许多谈论中国问题的大众写作,其理念的成型与输出,没有知道分子式的不假思索和喋喋不休,更像是一场作者与读者共同的探索。   二   “福柯之笑”缘自阅读博尔赫斯《约翰?威金斯的分析语言》的一个段落。福柯在《词与物》的前言里说:   这个段落引用了“中国某部百科全书”,这部百科全书写道:“动物可以划分为:1.属皇帝所有;2.有芬芳的香味;3.驯服的;4.乳猪;5.鳗螈;6.传说中的;7.自由走动的狗;8.包括在目前分类中的;9.发疯似的烦躁不安的;10.数不清的;11.浑身有十分精致的骆驼毛刷的毛;12.等等;13.刚刚打破水罐的;14.远看像苍蝇的。”(莫伟民译文)   这个被博尔赫斯当作一个“分类”的例证(或者说是寓言)的段落,其“模棱两可、重复和缺陷”让人发笑。但在福柯看来,并不是所列举动物的相遇不可能,而是相遇的场基被破坏了。此处,贯穿于它们之间的“字母序列”(莫伟民先生将其翻译成“数字序列”),制造了一种并置关系,掩盖了或者说是可笑地表明了某种消失。而实际上,这种消失的东西才是理解另一种文明的线索。   在这里,福柯不仅意识到文化上的他者的存在,而且,承认另一种思想具有的异乎寻常魅力的东西,以及自己的思想的限度。因此,他不太认同博尔赫斯将之归于一种畸形分类,又将之归于中国这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乌托邦储藏地,尽管博尔赫斯论述的走向并不在此。福柯认为,这种希欧文化(《我知道?》中“希腊―希伯来―欧洲文化”的缩写)认识型中的分类思维,本身就阻碍了他们的思考,造成了理解另一种文化的困境,同时,还可能产生一种傲慢的危险。简言之,“中国百科全书”这样的说法就是危险的,其危险性类似于我们拿《易经》的理论去解释一部分科学。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面向他者的观念,陈安栋开始谈论“我们”,谈论“中国”。尽管洞察到另一种文明被隐藏的线索,福柯依然难以重现这些消失的东西,他论述的重点也不是在中国的特殊性这一方向上展开的,而是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陈安栋却从中得到启示,试图凭借对希欧文化的知识以及对自身文化的直觉,让这些线索显形。   许多学者考证过博尔赫斯这段荒诞的引证的出处,至今一无所获。陈安栋则相信,博尔赫斯笔下的《天朝仁学广览》或许并不存在,但那个“分类”很可能是真实的,因为它里面有一种汉语言执拗的标记,已经远远超出了西班牙语和英语环境中的作家杜撰的疆域。   随后,陈安栋大胆抛弃了考据的传统,展开了一次极富创意的推理,试图呈现它或许经历的“层层变形,篡改甚至以讹传讹”。随着序号的退场,标点符号的退场,词之间缝隙和空白的退场,书写方式从横向转换为竖向,简体字还原为繁体字……这段文字可能的本意在纸面摇晃。   显然,推理本身并不足够严密。比如,在第二十一页中,他说:   或许这是一张属于皇帝的物品清单。如果我们走得更远一些,将这个“动物”从字面上推测为“移动的物品”,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移动”跳跃为“敬献”呢?如果是这样,这个“动物”或许就可以是“敬献(给皇帝的)物品”抑或是“贡品”。   找不到原文参照的“回译”,有其局限性。在这里,对“动物”一词源文本的探索,仅凭一次单向度的推测显然是不充分的,如果反过来验证假设中的“贡品”在翻译中的层层变异,是否还有可能合理地抵达“动物”?   好在,陈安栋事先声明了这是一次“煞有介事的猜测”,其目标在于“更好地接近怪诞感产生的原因”。因此,尽管暴露出对还原文本意义的勉力而为,但也恰恰是这勉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