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俗变迁探析1902-1911-以《大公报》为中心考察-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folklore 1902 - 1911 - focusing on ta kung pao.docxVIP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探析1902-1911-以《大公报》为中心考察-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folklore 1902 - 1911 - focusing on ta kung pao.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探析1902-1911-以《大公报》为中心考察-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modern chinese folklore 1902 - 1911 - focusing on ta kung pao

another revolting habits, taking women’s foot -binding,opium and so men kept long braids for example. Here, I giving the main analysis of foot-binding critics and critics of the ban women from schooling and promotion of scientific media reports,and appealance on prohibition of opium and tobacco.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folk and publicity of“Ta Kung Pao”,which is mainly based on“Ta Kung Pao”information; analyzing its major projects,including new public recreation and parks and other reports. Chapter third is the media’s role in the folklore changes.This chapter is discussed in chapter second and third cotenets,based on analysis of modern Chinese folk in the process of dramatic changes,the important impact of the media,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mass media,the background of “Ta KungPao” as representative of modern mass media,and ways and means of promotion to modern folklore of “Ta Kung Pao”etc. key words: “Ta Kung Pao” mass media floklore 绪 绪 论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探析 中国近代民俗变迁探析以《大公报》为中心的考察 2《大公报》 2 《大公报》,1902 年 6 月 17 日。 1 1《大公报 1《大公报》,1902 年 6 月 17 日。 2 绪 论 一、选题旨趣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近代中国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乃“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固有 的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形成 中西交错、新旧杂陈的局面。在诸多变迁中,作为反映社会大众生活方式的民 俗的变化引人瞩目,影响深远,非常值得深入分析、研究。 大众传播媒体作为反映社会舆论的一种公共平台,其一经出现,即显示了 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威力与作用。在近代中国,报刊由于其所具有的强大的政治 监督和舆论导向作用,被当时的有识之士寄予厚望。他们将报纸作为舆论宣传 的工具,积极倡言国民改造—剔除国民身上的千年的封建陋习。这些根深蒂固 的千年陋习已物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久因承袭为社会的风俗习惯。伟大的革 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对其“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的解释中认 为民族主义应有五个构成要素—血统、生活、语言文字、宗教和风俗习惯。“所 谓风俗习惯者,系指自远古以来一种相袭成风之观念与习俗,久为某民族全体 所遵守,而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支配某一民族成员之思想与生活者。…在各民族 社会生活中,风俗习惯实为一种连续而活动之因素。而风俗习惯与形成后,既 有僵化之固定性,使之持续不断,纵有外来之影响可使之发生若干变更,但其 变更程度亦极缓慢,…。”1 绝大多数近代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都认为:欲对中 国民族进行改造就不得不对广大民众进行改造,而对广大民众的改造便不得不 对风俗进行改造。可见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都把着眼点不约而同地放在唤起广 大民众身上,尤其集中在对广大民众的陋习进行改造上。难为可贵的是,放眼 看世界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对国民身上旧有陋习改造的同时,也为当时的广大民 众打开了一扇“西窗”,对当时西方近代文明习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介绍, 让广大民众沐浴在欧风美雨之中,并逐渐接受西方的文明风俗。 1902年6月 17 日,《大公报》在其创刊号的《本馆特白》中开宗明义: “以开风气,牖民智为上议”2。其创办者英敛之在同日所刊之《〈大公报〉序》 中,还特别提出要“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非“有益于国是民依, 1 袁业裕:《民族主义原理》,正中书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