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戏曲辅导研究希望
戏曲辅导研究希望
“兴于民间,毁于庙堂”,是整个中国戏曲发展史的一大规律。“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面对当前戏曲艺术的不景气,我们有必要重温中国戏曲史的这一重要规律,从中找到经验和教训,以使戏曲远离“庙堂”,回归“民间”,重新寻根,重振雄风,重铸辉煌。
一、汉百戏与唐参军戏的兴趣与发展
中国戏曲孕育时期的两大胚胎--汉百戏与唐参军戏,均以民间艺术为母体,逐渐发育而成形。先说汉百戏。汉百戏是汉代各种伎艺歌舞的总称,由于它散在民间各个地区,故又称作“散乐”。它的另一层意义是与宫廷的“雅乐”对称。可见,汉百戏民间性内涵与特征,是十分鲜明的。汉代统治者一方面将民间乐曲搜集到政府音乐机构--乐府里来,由一些音乐家加以提高;另一方面,又允许民间的角抵戏和各种伎艺到宫廷前的广场演出,汉武帝称之为“角抵百戏”,后人简称为“百戏”。百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但都是民间艺术,其中主要有民间歌舞、民间杂技、民间魔术、民间武术等。据东汉张衡《西京赋》所载,百戏中的主要伎艺有:扛鼎(即杂技中的举重、杠杆)、寻?H(即杂技中的爬竿)、冲狭(即杂技中的钻圈)、走索(即杂技中的走钢丝)、跳丸(即杂技中的手技抛物)、吞刀(即魔术中的口中插刀)、吐火(即魔术中的喷火)等。汉百戏中的《东海黄公》、《总会仙唱》、《辽东妖妇》等,都是民间歌舞小戏的雏形。
次说唐参军戏。唐参军戏是中国戏曲的孕育期,它的母体也是民间艺术。其中主要有四种:
一是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大型歌舞,称作“大曲”,以诗句入乐叠唱,由一个宫调组成,重复演唱数遍。一般分为三段:第一段叫“散序”,为序奏,无歌无舞,只由器乐演奏;第二段叫“中序”,以唱为主,一般只歌不舞;第三段叫“破”,歌舞并重,以舞为主,节拍急促。这种宏大的结构方式,正符合我国传统的艺术表达情感的规律:“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
二是由汉代乐府民歌发展而成的讲唱文学--变文,这是一种由散文和韵文相结合而成的通俗小说,也属于民间文学范畴。如《目莲救母变文》、《孟姜女变文》、《秋胡变文》等,均成为后世戏曲的渊源。
三是由古代表演发展而成的滑稽表演,类似现在的相声。唐参军戏中参军、苍鹘两个角色,类似于相声的逗哏、捧哏两个角色。其节目内容与资料的组织,也类似相声的“包袱”组织之法。如李可及表演的《三教论衡》,就是一段对口相声的雏形,用的也是相声的“歪批(曲解)法”。据唐代高择的《群居解颐》中所述:“咸通中,优人李可及者,滑稽谐戏,独出辈流。虽不能托讽匡正,然智巧敏捷,亦不可多得。尝因延庆节,缁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乃儒服险巾,褒衣博带,摄齐以升崇坐,自称‘三教论衡’。其隅坐者,问曰:‘既言博通三教,释迦如来是何人?’对曰:‘是妇人。’问者惊曰:‘何也?’对曰:‘《金刚经》云:敷座而坐。或非妇人,何烦夫坐,然后儿坐也?’上为之启齿。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对曰:‘亦妇人也。’问者益听不喻。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是吾有身。及吾无身,吾复何患?倘非夫人,何患乎有身乎?”上大悦。又问:‘文宣王何人也?’对曰:‘妇人也。’问者曰:‘何以知之?’对曰:‘《论语》云: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向非妇人,待嫁奚为?”上意极欢。”这种用“歪批”手法,把释迦牟尼、老子、孔子都说成是女人的艺术手法,为后世相声所普遍采用。
四是由汉代的角抵戏发展为参军戏。汉代的角抵戏是由两个演员扮演成猛兽进行博斗,类似于后来的相扑、摔跤。据学者考证,我国的“戏剧”二字,繁笔字为从虎从刀戈,即两个演员扮作猛兽,各持刀戈(枪)互相搏斗。唐参军戏继承了汉角抵戏的优秀传统,如参军戏《兰陵王入阵曲》,即由演员戴面具,各持刀枪进行搏斗,以表现北齐时兰陵王高长恭武高强但貌美英俊,为使敌人畏惧,戴上凶恶面具的历史故事。
由汉百戏与唐参军戏的兴起,可知中国戏曲兴于民间的历史事实与历史规律。
二、宋、元、明杂剧的兴衰
中国杂剧,经历了由宋元兴起到元之鼎盛,再到明之衰亡的历史,其规律仍然是“兴于民间,毁于庙堂”。
首先是杂剧在宋代兴起于民间。它最早兴起于北京的汴梁,后来南宋的临安也一度盛行。它是宋代各种民间歌舞、滑稽表演、杂剧的统称,至今未见完整的剧本,不过从它的《莺莺六么》、《二更环》等节目的内容推测,它尚未形成完整的戏剧情节。
其次是元杂剧的兴起。元杂剧是中国戏剧的新生儿,从现存的164部元杂剧剧本上,可见其情节曲折复杂,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剧本结构完整严谨(四折一楔子)、语言本色当行、行当齐全、唱科白齐备,是成熟的戏剧形态。而所有这些成就,均来自民间艺术的滋养。元杂剧作家如关汉卿、马致远等,均在社会底层,属于“臭老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