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英敛之、吕碧城与天津公立女学堂的创设
    摘 要:本文根据《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与《大公报》上的相关资料,考述了天津公立女学堂的创设情形,尤其是《大公报》主持人英敛之在其中所付出的巨大心力。吕碧城历来被视作该学堂的创设者,然而,在其初赴津邑、涉世未深的这段时期,无论是生活中的扶持、报纸上的揄扬,还是女学堂创办过程中的事必躬亲,英敛之可以说都起到了核心作用。 
  关键词:英敛之;吕碧城;天津公立女学堂;《大公报》 
  近代女界中极具个性特色的人物吕碧城,现已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无论就其文学成就抑或生平传记方面,都有专著和论文面世。本文拟就20世纪初吕碧城扬名伊始时所参与的一次重要事件――创办天津公立女学堂――作一考论,通过对有关该学校创办过程之史料的大致勾勒,既可见出英敛之、吕碧城等人开通风气的努力,同时也当能窥见其时天津女学初创时期情形之一斑{1}。 
  动议之初 
  吕碧城之在20世纪初起扬名津京继而游历海外,考察其初始之动因,亦未始不出于偶然。若干年后,吕氏在《予之宗教观》一文中有一段自述云: 
  ……塘沽距津甚近。某日,舅署中秘书方君之夫人赴津,予约与同往,探访女学。……知方夫人寓大公报馆,乃驰函畅诉。函为该报总理英君所见,大加叹赏,亲谒,邀与方夫人同居,且委襄编辑。由是京津间闻名来访者踵相接,与督署诸幕僚诗词唱和无虚日。舅闻之,方欲追究,适因事被劾去职。直督袁公委彼助予筹办女学,舅忍气权从,未几辞去。然予之激成自立,以迄今日者,皆舅氏一骂之功也。回首渭阳,怆然人琴之感。{2} 
  吕碧城回忆当年出走以迄自立情形,乃归因于“舅氏一骂之功”,至于创办天津公立女学堂事,则谓“直督袁公委彼(舅氏)助予筹办女学”,似归功于当时直隶总督袁世凯,而无一语道及他人。实则此处引文中碧城自述,未必全然确切。如“函为该报总理英君所见,……且委襄编辑”云云,《大公报》总理英敛之当时确实对吕碧城大为叹赏,《大公报》上亦数次发表其诗词文章。碧城当时为英敛之收留,寓于报馆中,与英敛之讨论报章事务极有可能。然而是否可称为“委襄编辑”,则尚待确证。盖英氏当时日记中对于碧城事详加记载,连为其买香水、照相等事都无遗漏,若真委碧城为《大公报》编辑,焉能不在日记中大书特书之?今日所见《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此一时期并无缺失,然而,全未语及此事。且碧城初到津邑约十日后,即不得已而回塘沽,英敛之记送行时有“(碧城)情殊凄恻,其境遇堪怜,壮志难遂,予亦为之怅惘”等语(见英敛之1904年5月17日[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三日]日记);再回天津时,又尝欲南下求学(见后文考论),乃有英敛之等人代其在津谋女学事。若英氏果真特意委任其为报纸编辑,焉有此等奔波情状?碧城其时寓于报馆,与英敛之等于报事自然有所讨论涉及,报上亦为其刊发文章,此即应是“编辑”之谓的事实内容。1948年8月31日《申报?自由谈》刊载陆丹林《记吕碧城女士》一文,有“她未办学之前,曾一度任《大公报》撰述”云云,高拜石《古春风楼琐记》、方豪《英敛之笔下的吕碧城四姊妹》亦均言吕碧城曾“备员”《大公报》馆,恐即据吕碧城此一自述而来,未为确论。又吕碧城以一弱女子离家出走,乍到人地两生之津邑,若非英敛之爱才如命,加以收留扶持,为其绍介揄扬,又大力助其创设女学,其命运焉能预料?虽然日后英、吕二人关系出现波折,然而,英氏相助之功实不可没,此义方豪先生文中亦曾道出。碧城自述中对此无多语及,未免令人遗憾。 
  根据《英敛之先生日记遗稿》,吕碧城初到津邑而与英敛之相见,乃在1904年5月8日(光绪三十年三月廿三日){1}。当天吕碧城将己作《满江红》词抄与英氏相看,英敛之大为叹服。至5月10日(三月廿五日),此词即在《大公报》刊出,作者署“碧城女史”,词后并附“洁清女史识语”。5月11日,《大公报》在“论说”栏刊出《读碧城女史诗词有感》一文,文中开始表出提倡女学之意,其文云: 
  ……并闻女史尝对其女友云:“吾中国古亦多才女,而惟以吟风弄月消耗其岁月者,盖上无提倡实学之举,故皆以有用之精神耗于无用之地。今国家如提倡女学,将来女界之人才当必可观,此所谓时势造英雄也。”女史之言如此,闻者莫不钦佩其卓见。我国家果能大兴女学,尽脱却女子之羁绊,扫除世俗之谬解,行见国无愚蠢之妇女,家有庭训之良师,国民文明之进步,必有异常勇猛者。不特中国之女界对于西洋文明国未遑多让,即全国之教化,亦可从此而兴盛,其程度将达于最高点,岂不懿哉!岂不快哉! 
  此文未署作者,当出自报馆中人手笔,或者即是英敛之自为。可见女学问题已成为其共同关注的对象。 
  此后《大公报》上接连刊出吕碧城与诸人唱和诗词,如5月18日“寿椿庐主”{2}《读碧城女史诗词即和舟过渤海原韵》,末首云: 
  下田歌子此其风,人格巍然女界中。教育热心开化远,文明初不判西东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