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建筑霁虹桥在城市建设中的文化价值
摘要:作为历史的见证,霁虹桥是哈尔滨市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精美建筑之一,是哈尔滨市251座保护建筑中唯一一座桥梁建筑,它承载着城市的记忆,记载着哈尔滨近代一百多年风霜雨雪的历史,它见证了哈尔滨这座城市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霁虹桥、建筑文化、城市建设
Abstract:As a witness to history, JiHong Bridge in Harbin city is preserved. A few fine architecture. Harbin city is the 251 building to protect the only bridge construction, It bears the citys memory, record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various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in modern Harbin history, It bears witness to the city of Harbin development process.
Key Words: JiHong Bridge、Architectural culture、Cit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哈尔滨是一座因路而兴的城市,自1898年沙皇俄国选取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的附属地和中东铁路局工程建设总局的所在地城市开始,便实施了大规模、全方位的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
从1896年签定的《中俄密约》使哈尔滨第一次成为“约开口岸”城市对沙皇俄国开放,供其经营铁路和通商到1907年被正式开辟为国际商埠;从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日本控制了南满铁路的广大地区并开始向哈尔滨的全面渗透到1917年沙俄政府被十月革命推翻,大批白俄贵族来此避难;从1920年中国政府相继收回中东铁路当局侵占的中国主权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从1932年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问世到1946年哈尔滨解放,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几十个民族、二十几个国家和城市的移民齐聚哈尔滨,华洋杂处、中西共融,工商业得到发展,居民生活方式嬗变。国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民族文化的复兴,加快了哈尔滨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哈尔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完成了从渔村向现代化国际都市的转变,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现代化城市。
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哈尔滨是个沿江而居的城市,每到丰水期,人们便退居到今南岗、香坊一带等处落脚,加之修建中东铁路,需将大批从松花江上运来的器材、物资、粮食源源不断的从道里转运到香坊的铁路工程局驻地“田家烧锅”,而从道里到南岗、香坊必经之路的霁虹桥附近一带却是一片高粱地和杂草丛生的原野,低洼的地方在阴雨天气时便成了天然排水沟,交通不便,通车困难。因此, 1904年在新市街与埠头区(现南岗与道里区)之间修建了一座木结构跨铁路线旱桥。自中东铁路建成通车起,这座铁路线旱桥便承担起连接道里与南岗两地的桥下通车和桥上行人的重要功能,直至1926年4月现霁虹桥开工架设。
霁虹桥是哈尔滨桥梁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跨线立交桥,由建筑师斯维利道夫和桥梁设计师符#8226;阿巴力的合作设计,桥长51米、宽27.6米、车行道宽21.4米、两侧人行道宽各3.1米。为了配合地形,与铁路斜交,随坡就势,呈“扭曲”状,它的梁、柱都是呈现一定的角度,使桥上的行人在地势起伏中不知不觉通过桥面。为了增加抵抗来自桥面上的压力,将桥面设计成弓形,且有多达平行分布的12个弓形梁,分散了来自上面的应力,保护桥梁的安全。桥下共有三个桥拱由依次排列的两组26根桥柱托举,中间大,可通过3个铁路道线,两边的小拱各可通行一个道线。桥下两边最外侧的4个立柱上各雕刻了一个威武的狮子头,狮子口衔石环,上面的穗状花饰连接桥面,呈弧形,也是一种分散应力的结构。桥的两侧有斜对称的塔式建筑,塔座为四方尖碑,四周各有24个花环状装饰的浮雕,秀丽挺拔的花盏灯座,镂空嵌花的铁栏杆。构思巧妙、铸造精美,镶嵌着中东铁路路徽“飞轮”标志的铁艺栏杆,多了一层历史感,也丰富了桥梁建筑的艺术性。整个霁虹桥没有一个铆钉,没有一个螺栓,建筑风格独特,是巴黎文化在哈尔滨的一个代表作,也是民国年间哈尔滨“八景”之一。
霁虹桥于1926年11月28日举行落成典礼,共历时7个月,用费30万元,参加落成典礼的人有哈特别市市长储镇、中东铁路局长叶木河诺夫、特区行政长官张焕相、东铁督办于云章以及东铁理事会中的中俄理事等人。由中东铁路理事刘哲为桥题名,桥名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