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文论影响下的新时期湖北文艺批评建设.docVIP

西方现代文论影响下的新时期湖北文艺批评建设.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方现代文论影响下的新时期湖北文艺批评建设   新时期以来,湖北文艺批评界在对西方文论进行译介引进、融汇阐发、对话反思方面,有着相当显著的成就。这一成就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艺批评界视域开放、新论迭起的现状是分不开的。如果要为这一新面貌寻找一个具体的时间或曰事件的支点,我们或可追溯到1978年。此前,我国的文艺批评一直立足于两种几乎是不可动摇的基本论点,一是“文艺为政治服务并从属与政治”的“从属论”,二是“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工具论”。这二者被看做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念,支配和制约着文艺批评家的批评观念和行为。直至1978年,国内在批判“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的基础上掀起“为文艺正名”的理论探讨,这一现状才得以改变。1978年6月,《上海文艺》发表了陈丹晨、吴泰昌所撰的《评“文艺创作都要写阶级斗争”》一文,将这一论点列为“四人帮”“最惯用最典型的假左真右的反动文艺谬论之一”,首开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文艺领域的改革创新之先声。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使其成为了我国文艺批评发展的思想指导主线,同时也是新时期文艺批评产生的重要标志。很快,上海《戏剧艺术》1979年1月号就发表了陈恭敏所撰的《工具论还是反映论――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一文,质疑“文艺是政治的工具”一说。同年3月,《文艺报》举行理论批评工作座谈会,“从属论”和“阶级论”开始受到普遍的诘难。将批评全面上升为论战的标志是《上海文学》于1979年第4期发表的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和同时开辟的讨论专栏。这一讨论波及全国,汇聚大量文艺批评工作者的湖北文艺批评界自不例外。以文学刊物《长江文艺》为首,迅速举办了关于“文艺是否成为阶级斗争工具”的讨论,一时间涌现出大量的评论文章和相关讨论,如对《洪湖赤卫队》、《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等作品予以平反的文章,对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二卷)、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和鄢国培的“长江三部曲”等作品加以评论的文章以及围绕熊召政长诗《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展开的讨论,冲破了此前的“左”倾樊篱,彰显出活跃的生命力。在拨乱反正的同时,文艺批评家们对现状予以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单纯以“社会――历史批评”这一种模式来展开文艺批评是导致视野狭隘、理论僵化的主要原因,虽然这一批评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自身价值,但若要巩固和加强业已出现的百家争鸣的现状,就必须引进更多的批评模式,寻获新的理论批评话语。于是,众多的湖北文艺批评家将视野转向西方,一方面重拾建国前在国内已有译介和研究的精神分析学、新批评、现象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等文学批评话语,另一方面也积极关注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前沿的西方文论,尝试在全球化的视域下,用多维的视角来分析、评论各种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以各种形式的文艺批评实践活动来促进湖北文学创作的繁荣。   就新时期湖北文艺批评与文学理论界对西方文论的引进和译介来看,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编写了一系列的相关教材。如华中师范大学胡亚敏主编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之《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张玉能主编了《美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西方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参编了《西方美学通史》第4、第5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孙文宪主编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文学理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王先霈、孙文宪主编了《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武汉大学张荣翼主编了“面向21世纪教材”之《文艺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参编了《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江汉大学彭松乔参编了《新编文学理论教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湖北大学邹贤敏参编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2002)等等。这些教材的编写,不论对于教学还是对于科研都很重要。缤纷的西方文学理论话语和美学话语的引进,使得湖北文论批评界产生了许多以崭新的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评论的文章,转入一个话语空前多元化的阶段。   第二是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译著。如武汉大学冯黎明翻译了美国当代学者O.B.哈迪森所著的《走入迷宫――当代文化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华岳出版社1988)。哈迪森认为,当代人类正处于一个若明若暗的精神文化迷宫之中,因着来自现实关注的精神忧虑,而不断追索生命和理想之境,哈迪森称之为现代人的“高情感”。在讨论具体作品的时候,哈迪森尤其强调作品的被复制、被改编之于其生命力的作用。他以莎士比亚为例,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