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艺术家的古典浪漫―论《镜中》
[摘 要]张枣,当代著名诗人,是中国先锋诗歌的代表人之一,张枣的诗歌是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他从诗歌的抒情源头上继承了“风、骚”传统,并将这一传统展现在当下语境中。本文以塞尔登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作为理论出发点,结合张枣代表作《镜中》,试析诗人的古典浪漫情节。
[关键词]张枣 古典 艺术家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54-02
一、意境的古典浪漫
张枣作为一名先锋诗人。其代表作《镜中》如下: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羞惭
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着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张枣有其艺术家固有的浪漫气质,加之旅居外国的经历,以及诗人特有的敏锐与浪漫想象力,使得他的诗歌呈现出西方美学与中国古典的结合。他着迷于现代汉诗的新传统试验,着迷于在当下体现一个古老的馨香时代。塞尔登在《文论》中提到,每件意味深长的艺术作品都创造“自己的世界”,人物、情景、行动等都各有独特的品质,不同于其他作品,并且完全不同于日常现实”。①在《镜中》的意象就有不同于日常现实的“陌生化”浪漫倾向:它在两个人物“我”和“她”中展开,并最终指向一个戏剧性的遗憾结局。“皇帝”这一陌生化意向的突然现身,让人疑惑。转念一想,无须去苦想深意,应知深意不过是他者的阐释。大概诗人是为了故意制造某种震惊性场景,形成一种悔意缠绵的张力。皇帝出现得十分及时,而那一株松木梯子(最是可爱有意思,既有现代性又平添了几许古典),在诗人的笔下变形为奇幻意象。最能证明纳博科夫的那句话:“伟大的作家都是魔法师”。诗中的最后,他或她,纵然在往事如风中轻轻叹息又徐徐纾解,但窗外南山依旧,温暖如初,心头那落梅般的轻轻惆怅,却依然摇曳在彼此心头。窗外、河的另一岸、梅花、松木梯、皇帝、骑马归来,所有意象都充满距离感与疏离感,渐行渐远不可避免,这种疏离感读来更为深刻而明显。一切的温馨,抑或曾经的忧虑,所有情感最终都被一面冰冷的镜子割裂开来。“镜中”是一个与“主体”很贴近但又不能够和谐的存在,比如人能在镜中看到自己,但深知那不是现实存在,也不能走近,是一种幻象。以《镜中》作为标题,也许昭示着:艺术作品中表面上受局限的世界和与现实的明显不对应正是建立在艺术反映现实这一特殊本质上的,这种不对应性是一种幻觉,也是必要的幻觉。②这种幻觉能够使得接受者产生一种与已有经验不同的对现实更真实更完整更生动更动态的反映。所以读《镜中》,会深深感受其中蕴含的古典气质:“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最后一语道来总让人有种想哭的冲动,一切都已过去,心底再多的惆怅与惘然,也只能看着缤纷的梅花,无序地落满整个南山。正如柏桦所说:“《镜中》只是一首很单纯的诗,它只是一声感喟,喃喃地,很轻,像张枣一样轻。”③
二、诗人对母语的浪漫情节
张枣是那种仅为诗而存在的人,或者说,视诗为人生惟一意义者。他倡导由诗重构“母语观”:“母语是我们的血液,我们宁肯死去也不肯换血”,用他的好友柏桦的话讲:“自1980年代至今,出国诗人群―就母语写作而言,独有张枣一人,越写越好,其余几乎“全军覆灭”。并非他外语不好,恰恰相反,这方面他是天才,英、德、法、俄、拉丁语造诣颇深,所以,主要是天赋及信念,因为他坚信,‘母语只可能以必然的匿名通过对外在物的命名而辉煌地举行直指的庆典’”④,也就是说,母语这个“多”,必须通过诗人之“一”,才能破茧而出。母语固“有一个体现民族文化宿命的听者”,也带来写作的危险性,而又只有诗人,才能对这倾听进行旷日持久的追问,冒那风险,像屈子“天问”一样。正是语言沉浸于语言自身的那个特质,才不为人所知,这就是为何语言是一个奇妙、而硕果累累的秘密。
张枣诗艺超群,他游刃在西方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两大系统之间,用超长的汉语词汇表达能力,竟使人惊诧那碎玉般的意象竟能在如此的语言环境和词语组合中显现出脱凡的情致,如:
梅花鹿,一边跑一边更多――
仿佛那消耗的只是风月
办公楼的左边,布谷鸟说:
活着,无非是缓慢的失血。
――《卡夫卡致菲丽丝》
不视而见,不视而见
梦的醉舟驶进秋天
山川风物尽收眼底
不湿的雨给你加冕
清醒时只看到死者
入眠后会遇到世界――
像幅静物,无比纯洁
英雄、破巷、空裙与鞋
――《断章》
张枣在以上两首诗歌中使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