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我疏离与被疏离的边缘人
【摘 要】台湾作家吴浊流的巨著《亚细亚的孤儿》描写了台湾知识分子在日据时期面对传统的没落和日本的皇民化运动,挣扎在两种文化拉扯之中的矛盾心态。这些知识分子之中,有的是自愿与社会疏离,成为脱离社会正常轨迹的边缘人;有的则是在被社会疏离的过程中勇于抗争,为挣脱边缘地位而抗争。而这些举动都是在面对殖民和传统文化的冲突面前做出的不同文化选择,体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亚细亚的孤儿》;身份认同;孤儿意识;疏离;边缘人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72-02
《亚细亚的孤儿》是台湾作家吴浊流的代表作,作品中的台湾知识分子生活在日本和大陆的夹缝之中,既得不到殖民者的认可,也找不到自己原本所属的中国的理解。无论在日本还是在大陆,作为“台湾人”的不被认可,都让这些知识分子不断地怀疑自己的身份,也让他们活在追求被认可的努力或抵制侵略的或积极或消极反抗之中。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责任感支撑着他们对这种尴尬境遇做出不同的反思和不同程度的反抗,也使得他们为此挣扎苦恼,甚至走向疯狂。游移在两种文化的冲击之下的知识分子,既找不到传统文化的“根”,又不能完全认同“皇民化运动”下自己受到的日式教育。不仅是主角胡太明,其他台湾知识分子形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因为这种冲击而加深了自己的“孤儿意识”。无论是积极投身政治抗争的蓝,还是不激进但也愿意尽自己的力量反抗的曾,在表面上的清醒之下,是他们找不到身份认同的彷徨,也有得不到认可的不自信。
一、 胡太明:自我疏离、找不到认同的“零余者”
太明从小接受的是祖父胡老人和彭秀才灌输给他的传统教育,学习《三字经》、《大学》这些经典,并从小形成了中庸的思想。而从云梯书院回到家的太明,第一次感到被疏离:看见孩子们在唱“鸽子歌”,让他发现了一个茫无所知的世界,感到离群的孤独。他接受的教育跟别的孩子完全不一样,被主流排斥的状态让他无所适从,甚至开始怀疑“胡老人为什么还要叫他读经书”①――这也算是一种程度上的文化冲击。
进入日语学校和在国民学校任教之后,作为被殖民者的文化及强权的威势和现代化的诱惑所浸染,几近于完全认同它。而在大陆和在日本的痛苦经历之后,他精神上的极度压抑和知识分子内省型的性格,致使他最终过度悲愤而发疯,以疯狂这一极端的病态行为方式来抵抗周围的社会环境。②而这个过程,又是太明渐渐走向边缘的过程。对他来说身份是一个枷锁,得不到日本人的认同,也得不到自己同学同胞的认同。虽然太明明确自己是台湾人,但这一身份并不被外在的环境承认。③他曾努力想要融入主流文化,“他是殖民地的孩子,受到日本殖民者的现代教育,幻想凭着教育的背景,和殖民体制温存”④,但是国民学校受到的不公待遇和在日本遭遇的歧视(来自大陆的)让他意识到自己作为台湾人的边缘地位,渐渐地开始了自我疏离的心理状态。
他不愿参加蓝和詹的政治运动,而是采取消极的方式,认为“如果所有的青年都投身政治而不从事学问,台湾的学术园地无疑将会荒芜”。虽然内心仍渴望认同,但太明并不愿意积极采取行动来争取和抗争。初到大陆的冬天,他买了跟南京人一样的长袍,“在街上行走的时候,也不再像以前样有人盯着他看,使他觉得自己已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伙伴”。太明在身份上仍然尴尬,却不愿采取主动,只是这样被动的从内心寻找安慰,也是他走向边缘的原因。
南京大学的丁帆教授认为,在台湾作家的笔下,“乡土”有两个所指,一是大陆,一是台湾本土。但无论哪一个,两者的色彩都是苍凉、凄清的,大陆乡土是一个“失火的天堂”,是永远失落的田园;台湾农村现实,也是一个没落的世界。⑤显然在胡太明的眼里,故乡台湾的乡村呈现的只有落后和愚昧,甚至还有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陈旧思想;而这些都让他向往日本,梦碎后又向往大陆。他宁愿固守传统,想先贤一样明哲保身,游离在社会之外,也不愿意积极反抗,使他作为台湾人不仅找不到身份认同,而且最终成了一个边缘人。
胡太明的形象与郁达夫的“零余者”颇为相像。他们都是来自弱势地区,在殖民者面前极度不自信,因为暴露身份而被歧视,找不到自己的身份。游离在社会和主流之外,努力无果,只能继续做游离的亡魂,落入自我疏离的境地,渐渐自发地排斥社会,游荡在社会的边缘,找不到归宿。
二、 留日同学蓝、詹:勇于抗争却被疏离的斗士
太明留日期间的同学蓝和友人詹,对于太明同样的境遇做出的反应是激进的。他们在日本积极投身于解放台湾的斗争之中,愿意联合大陆同胞,不惜隐藏自己是台湾人的身份。他们对自己的身份定位也是比较清醒的,与太明的混沌意识不同。他们能意识到隐藏身份不是自轻自贱,而是洞悉大陆同胞的误解是帝国主义的离间政策所致,也是为了能与大陆同胞并肩从事抗日救国运动的权宜之计。“畸形儿”、“孤儿”等情绪,是不能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