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解读方法透视
面对一篇文学作品,作为一个一般的或专业的读者,他到底应该怎么想、怎么做才不至于使自己的解读陷入误读和曲解的境地呢?其实,笔者也一度处于较为迷茫的摸索阶段。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那就是尽管陷阱重重,标准混乱,但有一些原则仍然可以使用,比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元解读原则;有一些方法虽然因缺乏条理而难以掌握,但至今也还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比如下面笔者就要归纳的这一些本应常见但实际上却不大常用的一些解读方法:
第一,以是否是带有创新的或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为标准,我们可以将文学作品的解读分为旧解、新解或正解和别解这么两种。
1、“旧解”和“新解”。
“旧解”,当然是相对于新解而言的。指过去对这一作品的一贯理解,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这一种说法的不足与缺陷已日渐暴露,而一种新的解法正在逐渐地冲击和取代着它。新解,不亚于阅读中的发明和创造,是指新近时间里阅读者不拘一格,对旧解有重大突破的一种或多种新奇别致的解法。相对而言,这后一种解法就成了文学作品的生命所在,是文学解读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名著之所以会成为名著,其原因也就在于它最适应的恰恰是这样的一种阅读方法。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有这么两篇文章便属于这么一种能突破旧解,而大胆提出新见解的解读方法。
一篇是对《陌上桑》中“使君”的再认识。作者的文章是《我看〈陌上桑〉中的“使君”》[1]。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全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位外貌迷人、个性独特、勤劳质朴、聪慧过人的农家女子形象。诗中除正面描写罗敷之美外,还用“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而动容,而忘情,来侧面烘托罗敷之美,这一点是历来评论家所公认的。不过对诗中的“使君”怎么看?传统的观念是,他凭借权势,觊觎美色,诱骗、威逼罗敷,并且还说他在“勇敢与机智”的罗敷面前最终“狼狈逃窜”。而这位署名为张文贵的作者对他的新解是:第一,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使君南来,见罗敷而徘徊不前,跟上文的“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而动容、而忘情是一样的,是被罗敷的美貌所打动。那么,为什么“少年”、“耕者”、“锄者”见罗敷而动容、而忘情我们能够一笑而纳之,使君见罗敷而动容、而忘情我们就坚决不能容忍呢?前者被认为是“爱美”而后者凭什么就成了“好色”的呢?这显然是一种偏见。第二,诱骗之说也难成立。“使君谴吏往”不过是要从乡亲们那里打听一下这么漂亮的姑娘是谁家的?有多大年龄了?并未派手下去强行带走她,怎么谈得上用权势威逼她呢?况且,当了解了上述情况以后,“使君”也只是“上前谢罗敷”一个“谢”字,足见使君的歉意和彬彬有礼。再说,仅凭一句“宁可共戴不”就断言使君诱骗罗敷,不是有些牵强了吗?再说,即使这位使君有妇,但在封建社会娶妻纳妾并非“作奸犯科”之事,更何况,他只是打探商量的口气,他说的都是实情,何来“诱骗”之说?至于听了罗敷的一篇“致辞”使君态度如何,诗中没有交代,留给读者去想象,但许多评者却凭什么就能断言他是“逃之夭夭、狼狈逃窜”的呢?
另一篇是对《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形象的重新界定。自从玛蒂尔德走进我们的教科书的那一刻起,她就一直是一个虚荣的活该倒霉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别无他解,可是今天,富有现代眼光和世界襟抱的新型教师对她的不幸却有了更多的解法,比如有的老师就从这么一个普通妇女的身上看到的是另外一种精神,那就是韧劲、善良的个性以及讲信誉的一生:她完全可以赖帐不还嘛,她也完全可以以假充真,她还可以凭借她的姿色去傍大款嘛。再比如在苛刻地批判她爱慕虚荣的同时,有的老师也不忘对其虚荣的本质作以透视。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就有这样一篇署名为唐丽花的文章《重读项链:站在玛蒂尔德虚荣的背后》[2],作者的观点就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这个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虚荣”放到了更广阔的社会领域里去进行分析的,比如她就抓住了玛蒂尔德的阶级地位对其的虚荣进行了“阶级分析”,抓住了她所受到的教会贵族式的教育而对其虚荣进行了“教育分析”,抓住了她女性的身份而对其虚荣的本质进行了“性别分析”,抓住了她丈夫对她的宠爱而进行了“家庭分析”,在这么几种分析之后,给我们的答案是:玛蒂尔德的虚荣也是这个社会强加给她的,她其实是多么的无辜啊!就是在今天的社会里,有多少女性又能够经受得住这些社会因素的诱惑和误导而做得比这位中产阶级妇女玛蒂尔德更好呢?
还有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判,像诸葛亮,过去,他一直是我们后人心目中的一个文化偶像、道德典范和智慧化身。但如果用现代观念去重新审视呢?那就有了很多的新解和别解:一个天下最聪明的人却心甘情愿地跪倒在一个天下最愚蠢的人(像阿斗这样的昏君)面前。那么,他究竟是聪明呢还是不聪明?这种无条件的毫不加以选择的服从,难道不正是愚蠢的表现吗?历代都把他的这种做法看成是绝对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