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话语增殖与误读对民族文学运动再思考
摘要:“民族文学运动”是中国民族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上世纪40年代初由陈铨发起。陈铨以民族意识的培养为目标,对传统末世文学、五四个人文学及普罗革命文学进行了尖锐批评,极力倡导盛世文学。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民族文学运动”曾受到左翼革命话语的种种质疑和误读,甚至被扣上法西斯文艺的帽子。学术范畴内的文学批评由此被错误升级为意识形态批判,而文学话语的增殖效应也在这场文艺论争中得到深入体现。
关键词: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文学增殖;误读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7)05-0138-04
20世纪40年代初,以陈铨为代表的战国策派在西南国统区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文学运动”。作为中国民族主义文艺思潮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学运动”不仅寓含了战国策派学人革除封建传统积弊、培养强盛民族意识的文化渴望,更寄托了他们要使中华民族在群雄逐鹿的战争年代抗敌御侮、跻身世界强国的政治理想。但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由于理论倡导远胜于创作实践,再加上意识形态斗争推动下左翼力量对战国策派展开的密集“轰炸”,“民族文学运动”尚未得到深入开展就宣告破产了。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左倾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民族文学运动”曾被作为法西斯主义文学运动遭到严重误读,长期封存于文学史的地表之下。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文化―审美”批评范式的成功建立,“民族文学运动”才逐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并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扇点之一。??
一、民族视野下的文学批评
“民族文学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的高压之下、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之中逐步形成的。为实现“文艺建国”的知识分子梦想,游学美、德诸国多年的陈铨以德国狂飙运动为参照,对五四运动及左翼文学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与批判,试图掀起新一轮的文学革新运动,以革除五四个人主义、左翼阶级斗争之流弊,建立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盛世文学,为衰敝的中国文化注入强烈发达的“民族意识”,“使中国四万万五千万人,感觉他们是一个特殊的政治集团”〔1〕(P368~378)??。在陈铨看来,文学运动根本上要服务于民族运动,但民族运动的成功断然离不开文学运动的昌盛。在此认识基础上,陈铨立足于文学运动民族运动的互动关系,积极倡议以浮士德精神和“权力意志”为精神内核的盛世文学,正式擎起了“民族文学运动”的大旗。
在《民族运动与文学运动》一文中,陈铨对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先后兴起的文学运动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民族意识的确立是推动文学运动的原动力,而文学运动的成功又推进了民族运动的胜利,“民族运动,文化运动,语言运动、文学运动,是一套连贯的现象,它们交互影响,交互推动,缺少一样,就不能单独进行”〔2〕(P393~410)??。伟大文学的诞生始终建立在伟大而强烈的民族意识之上的。
他将德国狂飙运动作为文学运动的成功范例,并以其为参照,将文学分为盛世文学和末世文学两种。盛世文学的作者对人生是持肯定态度的,追求的是生命力不可遏制的奔放,“每一个分子,都充满了生命,充满了野心,他整个身心都投放在不断的活动”〔3〕(P412~416)??。而末世文学的作者则对人生采取消极否定的态度,“生活在他们是沉闷的,无聊的,怎样看透一切,享受一切,玩弄一切,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他们著作的流行,只能摧毁民族生命的力量,使一个时代有用的天才悲哀颓废,政治军事社会道德,腐化崩溃,终陷于不可收拾之境。”〔3〕(P412~416)??盛世文学的代表就是德国狂飙运动,它以浮士德精神作为理论旗帜和时代象征,拥有炽热激烈的情感冲动、对世界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的执着追求以及为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不惜一切代价的无畏勇气和坚强意志。而末世文学的杰作则是堪称中国传统文学巅峰之作的《红楼梦》。坚定不移的意志、激荡汹涌的情感、充盈张扬的生命、僭越陈规的极端叛逆等等这些盛世文学的精神标志,在《红楼梦》中都荡然无存。因此,作为民族意识异常低迷的时代符号,《红楼梦》成了一个时代走向没落、一种文化走向衰亡的标志。
在以浮士德精神为标尺抨击传统文学之余,陈铨又对五四文学、普罗文学的罪状逐一进行清算。他将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运动划为三个阶段:20年代前后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五四文学;30年代以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普罗文学;四十年代,也就是陈铨倡导的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民族主义文学。在陈铨看来,无论五四文学还是普罗文学,“其文学都是对外国文学的模仿,不是谈个人伤感就是讲阶级斗争,缺少真正的民族意识,唯独第三阶段的民族主义文学运动才使中华民族第一次养成强烈的民族意识”〔1〕(P368~378)??。
尽管他承认五四运动同狂飙运动一样为整个民族开创了一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