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裕安音乐散文后现代特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庄裕安音乐散文后现代特质

浅析庄裕安音乐散文后现代特质   摘 要:由于独特的身份经历和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台湾作家庄裕安的音乐散文在言说西方古典音乐时,经常使用拼贴移位的手法、粗鄙怪诞的比附,戏谑调侃中带有旁观质疑的目光,在不失严肃精神、诗意情怀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现代文化特征。   关键词:庄裕安 音乐散文 后现代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唱片业的发展(尤其是CD唱片的出现)和高保真音响的兴起,以及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使普通中国人接近音乐,尤其是接近以往属贵族文化的西方古典音乐变得容易起来。“由于唱片的出现,对音乐的占有和使用变得极为便利,音乐因此成为平民化、私人化和大众化的消费品。”①这种以播放唱片为主的聆赏方式以其亲切、自由、个人化的优点受到普遍欢迎,它延伸了音乐的传播,激活了经典的魅力,造就了一批乐迷或“发烧友”,也带动了一种文体――音乐散文(或称音乐随笔、音乐笔记)的创作。其作者大都不是职业音乐人,有作家、学者或其他职业的人,但却痴迷音乐,对音乐“懂”的程度深浅不一。他们说起音乐的轶闻掌故如数家珍,比较起版本锱铢必较,描述聆赏感受极富个人风格,甚至对音乐文化的省察极为开阔或深邃。   在音乐散文创作群体中,台湾的庄裕安是极为独特的一位。他是台湾的散文名家,20世纪80年代进入文坛,其才华受到台湾文艺界注目,至今已出版散文集十几本。他于1994年入选“当代台湾十二大散文名家”,还荣获当年的“吴鲁芹散文奖”。他的创作涉及散文、文学评论、音乐评论、时评等众多领域,尤长于音乐散文。大陆曾于1999年编辑出版了他的两本音乐散文集:《音乐气质》和《音乐心情》(陈子善编),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庄裕安的职业却是医生,“稿纸经常就埋在病历底下”,边行医边写作。他自称迷上古典音乐也是“半路出家”――大学时听广播启蒙,省下家教薪水买盒带,“海盗”般四处翻录精品录音,然后步步升温升级,乃至于成为了台湾的发烧名人。(《百无一用是音乐》)②至于写作,则是为他的“音乐过敏症”“止痒”,是让他的“癖”、“有个家”,(《我的癖?音乐过敏症候群》)②顺带鼓动别人来消费这“销魂玩意”。(《百无一用是音乐》)②“古典”――“classical”这个词,在西方音乐范畴中含义是多重的。它可以指与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相对的古代、近代音乐,可以指与商业文化背景下的流行音乐相对立的表现人内在的情绪、情感、意志和灵魂的高雅、严肃音乐,也可以指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音乐”③。但无论如何,西方古典音乐在文化背景、时空领域、精神气质、体裁手法等方面与当代普通国人有很大距离。而台湾社会大体上在20世纪80年代就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到工商社会的转型,进入富有后现代文明特征的阶段:资讯和电子事业高度发达。这种经济文化背景带来了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兴盛。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古典音乐的推介者力图缩小差距,以赢得大众。正如著名的台北爱乐电台在其广告文案中将古典音乐表述为“三百年来的流行音乐”,这种努力已非通常所谓深入浅出,而常是按流行趣味来重新处理。例如将完整大曲肢解,抽取其中最具“爆棚”效果的片段而制作的音乐拼盘CD风行一时;将古典音乐演奏轻音乐花、电声化甚至摇滚化,古典音乐演奏(演唱)者装束台风前卫性感……凡此种种,人们褒贬不一。   庄裕安的音乐散文有许多是为大众报刊而写的小品,他曾说:“我总觉得,把乐曲解说写得像亲切的家常小品、演奏会前的开胃菜,入门的人求知识,行家老手求情趣,以不令人生厌或却步为首要。”(《站在“你”这边》)②将知识拌上“情趣”的佐料,庄裕安确实如此;但他的“情趣”不同于其他的音乐散文的高手,如台湾的张继高、大陆的辛丰年,并非纡徐从容的博雅之趣,而是掺有后现代的文化观念和手法,呈现出相当突出的解构特征。      一、拼贴移位      “拼贴”一词源自绘画艺术,后却为作家借用,将各种典故、引文、参考外来表达法等混合使用,将不同作品、段落、词语、句子掺杂在一起。这种毫不相干的碎片构成一个统一体的方法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理性叙事方式,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人感到强烈的震憾。   庄裕安的音乐散文不太讲究传统的逻辑结构,也很少只谈音乐。作者知识背景广博得惊人,文中信息密集、思维跳宕。例如在《绿醪宴红伶》中,作者将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大师普契尼笔下的一系列女性人物,在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召集于大观园,大摆起“龙门阵”。无论是绣花女咪咪还是蝴蝶夫人,都一改戏中的婉约凄楚,个个伶牙利齿,言语泼辣,思想前卫。话题除普契尼的作品之外,忽而《红楼梦》,忽而“第二性”,忽而张爱玲,忽而川端康成,话题转换之快令人喘不过气来,简直是古今中外女性观点的大拼盘。②   再如,他写18世纪奥地利音乐神童莫扎特,竟将他与20世纪90年代台湾流行乐坛的“小虎队”相类比,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