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写作中引用八条建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写作中引用八条建议

教育写作中引用八条建议   教育和写作都是一种文化。文化活动离不开传承与创造。教育写作的根源:一在于教育教学生活现实;一在于教育文化典籍。教育写作离不开引用前人的思想及研究成果。我们的教育写作时常离不开“引经据典”,确实,引用是我们学习、吸收、思考、融化、创造的一种方式。但是引用不当的话,可能使整个教育写作显得死气沉沉,显得味同嚼蜡,显得陈腔滥调、了无新意。引用过多、过滥、过繁、过杂、过乱就会泛滥成灾,就如“死蛇挂树”让人望而生厌。如何让引用发挥其作用,增强表达,更好地在探索教育教学写作的过程中阐隐发微呢?   一是经典性。引用不是为了简单的衔接,连句成篇,而是通过经典性的表达,让某种思想观点与实践做法深入人心,经久不忘。由此,在引用过程中要力求在众多的著作中“大浪淘沙,披沙拣金”,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能抱着捡到篮子便是菜的态度,也不能有“拼拼凑凑,为我所用”的投机取巧的心态,而是寻找思想内容与言语形式完美结合的经典词句,让人觉得可爱可信、可亲可行、可圈可点。   经典的表达给人带来的震撼如同清初的金圣叹所描述的一样,诗者,诗人心中轰然一声雷响。会心者目遇神游间便觉隆隆作响,手为之颤动,心为之震撼,余音不绝回味无穷!我有时也想常常与一些经典妙语相晤。   经典如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那些古今中外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精妙的言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经典性。我们在引用时可以采英撷华,从而使表达如画龙点睛,熠熠闪亮。   二是新鲜性。唐朝韩愈的《调张籍》中有这样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清人赵翼在《论诗》中写道:“李杜文章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李杜文章那么美妙,如果颠来倒去地看,也会产生“审美疲劳”。所以,赖一郎先生指出,不要引用常见的名人名言。文学上有个理论叫“陌生化”,即要把习以为常的东西转化成陌生的东西,延长读者感受的时间,消减“审美疲劳”,以产生新的审美感受。论文写作亦是同理,采用常见的名人名言,如果没有新的阐释,就显得没有新意。   如何在用词上推陈出新呢?我们不一定非得标新立异,但也不能一味地陈腔滥调,令人生厌。我们一谈到兴趣的作用,就是老调重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脱口而出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种表达,说者没有加入任何情感、体验,而仅仅是做出一种符号从口中念出;听者也是毫无感觉,基本上不过是一组声音而已,无法激起听者的回味与遐想。   三是分析性。许多作者在引用时,把一句“引用”的话简单放在句前,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什么的,或放在句末,常用如杜威所说的什么什么的。只作简陋的连接,就以为大功告成。这在语法上来看固然正确通顺,然而从思想上来考究,这样的引用缺乏思想理性,缺乏对作者真切的认同与理解,完全是“他思他想”和“他言他语”。引用要善于分析,析其突出的关键词,析其整体关系点,析其操作要点,析其内在含义……将“他思他想”消化融化为“自言自语”,否则就是生搬硬套,毫无生机与活力。如《中庸》中就有大量的引用,而它的引用灵活多样,更重要的是善于推扩点化。一是例文或例话要文质兼美且有典范性,应该是成功运用某人所要学习的语文概念或规则的范例,突出名家名篇、经典佳作。二是所选的例文或例话要“适合学习”。三是所选的例文或例话要数量适中。对所要学习的概念或规则要选择两个以上相同或相似的例子,组成相应的学习单元,引导学生概括比较,异中求同。   四是多样性。古今中外兼容并包,天文地理无一不可。教育是一种文化,有容乃大,不能占山为王,自我封杀。我们的引用常常局限于某些教育家、学科教学专家的只言片语,没有从整个教育史、学科教学史角度上来审视与观照。既可以超越教育,从整个人类的文明史角度上来思考与探索教育教学,引用各方面各领域名家的思想观点;还可以超越“名人名言”,善于撷取与点化日常生活中普通教师及学生的“精言妙语”……我在《培植学生课堂体验的丰富性》一文中写道:《人民教育》的编辑施久铭老师提出,巴赫金有个文艺理论叫“复调”理论,如果把一堂语文课比作一曲完整的交响乐,那么它必然是由多声部构成的,而且各声部之间是需要平衡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散发出“引人入胜、动人心弦、发人深省、引人回味”的深刻力量。   五是精要性。引文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而是“拔一毛而利天下”“在千军万马间取上将之首级”……精要,就在于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就在于一针见血、一语中的,要言不烦,言必有中。有人认为把简单问题说简单是初级水平,把复杂问题说复杂是中级水平,把复杂问题说简单是高级水平,把简单问题说复杂是没有水平。越是深刻的往往越是简单的。连篇累牍地引用,长篇大论地引用,其结果是让人半懂不懂,而且也会淹没自己的思想观点。   比如说,关于自主学习的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