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水利思想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预水利思想初探

杜预水利思想初探   摘要:魏晋著名人物杜预在水利方面的成就非凡,形成了丰富的水利思想,尤其是其“决陂宣泻”的水利思维,首次综合考虑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蓄水与排涝问题,对于古代农学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今不揣浅陋,试就杜预的水利思想作一梳理,以利于世人对杜预有一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杜预;水利工程;水利思想;救灾思想;水利贡献   中图分类号:B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杜预(222-284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是魏晋时期著名“春秋学”学者,也是魏晋两朝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农田水利专家。长期以来,在学术界,杜预基本上是作为一位经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的面目为世人所瞩目的,而他“农田水利专家”的身份一直不为研究者所充分重视。笔者感于此,试从杜预的水利工程兴修、杜预的治理水灾思想以及杜预的水利贡献等方面入手,挖掘其水利思想的精髓,以及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以略补研究之缺。   一、杜预的水利工程兴修   公元280年,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杜预一方面指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1](卷34《杜预传》),另一方面积极主张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其在任荆州刺史期间,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他率领民众整修了召信臣所修的钳卢陂、六门堰等水利工程。   据《水经注?湍水》载,汉元帝时南阳太守邵信臣兴办水利,在穰县(今河南邓县)西筑石坝于湍水,开三石门引水灌田。“起水门提阔凡数十处,以广灌溉,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 [2](卷89《召信臣传》)并制订了“均水约束”,即灌溉用水制度。其中以六门堰、钳庐陂最为著名。六门堰位于今邓县之西的湍水上,始建于建昭五年(公元前34年)。元始五年(公元5年)再次扩建,共有六座灌溉闸门,因此而得名,灌溉穰县、新野三县地五千余顷。后来到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阳太守杜诗对本区水利又有重要贡献,与召信臣并称为“召父杜母”。后来这些工程都被淹没。为了恢复这些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杜预兴工扩修,“曷六门之水,下结二十九陂,诸陂流散,咸入朝水(今河南刁河)”,因水源不足,又“激用??诸水以浸原田万余顷” [1](卷34《杜预传》);杜预还把所灌溉的耕地分给百姓,并加强管理,“分疆刊石,使有定分,公私同利。众庶赖之” [1](卷34《杜预传》),另外还刊石立碑,约束用水。   另外,在荆州中部,杜预还设法沟通了长江南北的漕运,开凿了两条重要的水道。一是开杨口。江陵是荆州的首府,原来,由汉水到江陵一千数百里,北无水运可通,而必须走汉水进入长江,再逆江西行至洞庭湖,南折才能进入湘水等河流。而汉水下游及长江相当险要,于是杜预从江陵城东起凿运河,引江水西流达竟陵县凿杨口入汉水。这条运河直接沟通江汉,由江陵直接进入长江,避开了险要航道和逆水行船,同时也大大缩短了自江陵至汉水流域的水道,大大改善了航行条件。二是疏通古夏水。古夏水是长江的分流,它自江陵城东南三十五里的豫章口(亦称夏口,在今沙市东南)分江水东南流,至监利县南折向西北,至今污阳县东的储口入汉水。《晋书?杜预传》载:“预乃开杨口①,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遭。”按《太平御览?人事部》引《王隐晋书》的记载作“开杨口,起夏口②,水道洪洞(相通)达巴陵,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 [1](卷34《杜预传》),其中巴陵即今之岳阳,零桂则指今湖南广西。就是在汉水的扬口与长江岸的江陵间修一运河。由于古夏水本来流量不足,致使冬枯夏流。杜预除凿杨口外,又疏凿夏水出江的夏口以增多其流量。夏水的疏凿,不但是沟通了“湘沅之会”的一系列河、湖,还沟通了荆州南部零陵、桂阳诸郡的漕运,对荆州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3]   二、杜预的治理水灾思想   自春秋战国以来,统治者便重视在东南地区兴建水利工程,到魏晋时期,达到鼎盛。据《水经注》记载,当时在淮泗流域诸水系上建有陂塘工程二三十个,可见,当时两淮地区农田水利建设之盛。三国时,魏国在此地大兴屯田,兴建陂塘工程。这些为一时的屯田而兴建的水利工程,一般情况下,质量低劣,容易溃决。到西晋时,统治者仍旧在淮泗地区“广田积谷,为兼并之计”[1](卷26《食货志》),结果使淮河流域陂塘建设达到了泛滥的地步。[4]同时,在陂塘化过程中,由于兴建风气过热而造成陂塘过多,蓄水过量,一旦暴雨成灾,或洪水激动溃?,反成水灾。   晋武帝时期,水旱灾害频发。史载:咸宁三年(公元277 年),“兖、豫、徐、青、荆、益、梁七州大水,伤秋稼。”[1](卷3《武帝纪》)咸宁四年(公元 278 年)秋,“大霖雨,蝗虫起。”[1](卷34《杜预传》)兖、豫诸州郡连遭暴雨,农业歉收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