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归耕南山意向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归耕南山意向分析

杜甫归耕南山意向分析   摘 要:作为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和大多数文人士大夫一样,具有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的远大理想,但是却一生坎坷,沉郁下僚。文章主要分析杜甫晚年在“归耕南山”留守长安和北投肃宗之间所做的选择,以及产生隐逸情怀的原因、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由此分析对杜甫人生的影响和对我们现在的启示。   关键词:杜甫 南归 长安 归耕南山   杜甫(712-770)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曾经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像《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他一生都在为仕途奔忙,但最终却潦倒落魄。虽然屡次失败,但儒家思想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无论何时,他都没有放弃过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愿望。在困顿长安的十年间,杜甫曾经产生过“归耕南山”的隐逸思想,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却北投肃宗,历尽艰难困苦“麻鞋见天子”,最终却因疏救房?g而罢官。晚年杜甫漂泊西南,在友朋的接济和穷困潦倒中度过了自己人生的最后时光。   一、 杜甫产生“归耕南山”意向的原因   (一)求仕失败,归耕南山。   杜甫的青年时代是在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中度过的,33岁漫游洛阳时遇到了被“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同游梁宋,后遇高适,三人酣饮纵游,慷慨怀古。他于天宝五年(746)到达长安,从此开始了他十年的困顿生涯。   天宝六年,他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科举考试,落入骗局。之后,杜甫作《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丈八沟在长安城南,此时,杜甫还有出游作诗的雅兴,而之后天宝十年(751),杜甫在京两次应试失败后,向朝廷进献《三大礼赋》,希望能被皇上赏识,结果仅得了集贤院待制候用的空名。献书干谒,希求荐引,但都最终落空。十年之中,历尽辛酸,过着“买药都市,寄食友朋”(进三大礼赋表)的生活。次年,杜甫游曲江,有感仕途失意,作《曲江三章》,以抒发自己隐逸情怀。现实的残酷使杜甫曾经的理想和志向都慢慢地消弭,生出一种浓重的无力感。所以诗人心灰意冷,准备回到终南山隐居度过自己的晚年。可以说长安十年的经历让杜甫遭受了重大的挫折,科举干谒都以失败告终,仕途无望,使杜甫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地了解,也让他的雄心万丈化于无形。   (二)社会现实残酷,矛盾尖锐。   天宝后期,社会矛盾尖锐,唐玄宗沉溺声色,挥霍无度,不理朝政。奸臣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政权。朝政倾轧,奸佞当道,政权内部已呈分崩离析之势。百姓土地被兼并,生活困苦。   杜甫在长安生活了十年,对时代潜在的社会矛盾有了深刻的认识,写了众多的作品来反映现实,但却深感无力回天。天宝十一载(752)秋日,杜甫同高适、岑参、储光羲及薛据,共往长安城南登慈恩寺塔。“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杜甫借诗歌来讽刺现实,山河破碎,清浊不分,善恶不辨,京都朦胧,政治昏暗。同时,杜甫还写了《兵车行》、《前出塞九首》来揭示唐王朝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不断发动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社会矛盾达到如此尖锐的地步,那么一场翻天覆地的动乱也为时不远。   (三)儒道互补之双重人格   儒道互补,亦官亦隐是中国古代文人常规的人生道路。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基础,无数的文人志士也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他们的奋斗目标。但是在每一次社会整合和政权更迭的过程中,文人又经常沦为政权的牺牲品。因为在“入世”的过程中,追求人格的独立自由和山水隐逸的情趣也成为古代文人的另一种人生追求。“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古代文人的座右铭,也是一种进退自如的处事方式。其实,儒道思想并不矛盾,只是在处理问题上不同的方式而已,而这种方式刚好能达到一种平衡和互补。因此,中国古代文人,在遭受现实挫折的时候,经常会产生消极避世的思想,借徜徉山水来排遣郁闷的情怀。儒道互补的双重人格是特殊时代形成的一种人格范式。它既是承前,更是启后,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人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山林”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士人的常规心理。因此杜甫在困顿长安时期,仕途失败之后,看到残酷的社会现实,产生 “归耕南山”的思想也不足为奇。   (四)世居城南,故乡情结。   唐人具有浓重的长安情结,而杜甫也具有这样深厚的故乡情结。杜甫对其祖父杜审言的崇拜和自豪,对“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的坚持,都让他对功名具有强烈的渴望。   杜甫初到长安,父亲杜闲尚在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做县令,他的生活比较优裕,有可能在杜曲置了薄田,以备将来安家。之后杜甫应试失败和干谒无望,写出了“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的诗句(《曲江三章章五句》之三)。天宝十二载(753年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