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托尔斯泰哥萨克中生态内涵
浅析托尔斯泰哥萨克中生态内涵
摘要:中篇《哥萨克》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1828―1910)早期创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在整个托尔斯泰创作里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该作品的解读建立在社会学批评的基础上,认为托翁重点描写俄国社会多余人的爱情悲剧。本文另辟蹊径,以当代生态文学批评为切入口,指出悲剧的实质在于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揭示了《哥萨克》的生态内涵,由此进一步指出托翁生态思想对其后来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哥萨克》托尔斯泰
中篇小说《哥萨克》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倾注心血最多的早期著作。它通过对文明之子奥列宁与自然之女玛丽雅娜之间的爱情悲剧的塑造,揭示了现代文明与原始自然的冲突。文中对自然理念的阐述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具有严肃使命意识和较强生态意识的托尔斯泰早在19世纪下半叶就已经看到人类工业文明造成的各种不理想的生存状况,于是他在作品中为现代人描绘了一幅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生存的画面,为身心疲惫的现代人预备了一剂阵痛良药。正因如此,罗曼罗兰曾评价它为托尔斯泰创作生涯中“第一期山脉的最高峰”。
笔者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哥萨克》文本做一解读,并结合托尔斯泰的后期创作,管窥这种生态意识在托尔斯泰整个创作历程中的影响。
景物描写折射的“整体性”
生态批评需要具备以“生态中心”观念代替“人类中心”观念的立场。这种观念的核心就是生态系统观,即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以及各物种之间的平衡、稳定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它集中表现为两个原则,即整体性与平等性。接下来笔者将从这两个角度结合文本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塑造分别做一阐释。
所谓整体性,即把自然界中各成员视为一个整体,该整体的质不同于各要素分散状态下的质,部分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整体功能丧失又会引起部分功能的瓦解。托尔斯泰在典型环境的构建上充分体现了这种整体意识。
在《哥萨克》中,托尔斯泰对原始的田园式的自然风光进行了充分的描绘。不论是湖光水色、秀丽山峰,始终都有对自然生动的描写,处处都透露着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
“早晨十分明朗。他忽然看见二十步开外的地方(最初一刹那他这样感觉),屹立着巍峨的群山,线条优美,峰峦清晰,背衬着遥远的天空,显得格外壮丽。当他看到青山和天离开他有多远,群山多么巍峨时,当他领略到着无与伦比的美丽时,他害怕了,恐怕它只是海市蜃楼,只是虚幻梦境。他抖擞精神,使自己头脑更清醒一些,群山照样屹立在眼前。
……
三驾马车在平坦的道路上飞驰,从车上望出去,群山仿佛沿着地平线奔跑,玫瑰红的峰峦在初升的阳光中熠熠发亮。奥列宁看到山,起初只感到惊奇,接着又觉得高兴了,但后来越是全神贯注地凝望这白雪皑皑的山……,他就越发领略到它的美,并且具体地感觉到它的存在。”
景色是客观的,这里山的巍峨和雪的安详尽在眼底,同时作家还在客观的描写中融入了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这份感受,随着景色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作家最著名的“心灵辩证法”。
来看这段心理描写:“我爱这样的自然,当她从四面八方环抱着我,而后无边无际地向远方伸展,但我却处身其中。我喜欢,当炎热的空气从各方面包围着我,而这种空气,缭绕着向无垠远的地方散发,当您不是单独一个人因大自然而欢腾、而快乐的时候,当您的四周有无数昆虫嗡嗡叫着打转,小牛互相顶撞着匍匐而行,周围到处是鸟儿在嘹亮而婉转地唱歌的时候。”托尔斯泰试图告诉世人:大自然是美与善最直接、最充分的体现,它不仅能给人们心灵上的安宁与平静,同时能消除人类心中非正义的成分。于是人与景就有机合为了一体。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指出“托尔斯泰热爱大自然,并且以任何人任何时候也不曾达到过的技巧描绘大自然。大自然不是被写出来的,而是活在我们的伟大艺术家身上。”诚如此言,托尔斯泰能够用身体感知大自然――首先他的眼神是敏锐的。茨威格将托尔斯泰的眼神描述为“像苍鹰一样,对准任何具体的东西像箭一样俯冲下去。”这目光能洞悉到大自然之美,也通过这双眼睛,将美源源不断注入到心中,他“只爱那能够激发他产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识的自然景色”
这种“心灵辩证法”,使客体的自然美在作家的眼里和笔下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作者以我为中心的欣赏姿态,看不到对美丽自然风光莫名的爱怜和同情;相反恰恰是那种敬畏自然、融入自然,被自然之美惊愕和陶醉的心态。从这种心态中,我们嗅到了一股“整体”的味道。从这个角度看《哥萨克》,一种生态上的整体性便被揭示了出来。
人物描写折射的“平等性”
除了景物上的描写,托尔斯泰鲜明的人物塑造风格也使这篇生态小说的艺术特质越发明显。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以艺术家的感受感染广大群众的一种方法。”为了能感染广大群众,托尔斯泰的人物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他的生态理想――自然、朴实、平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