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 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在武陵山片区承担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重大任务。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并结合武陵山片区的实际情况,指出了该区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强调生态农业是其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就如何保证该区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效益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6-0037-04
武陵山片区(以下简称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三省一市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区、市),其中国家级贫困县42个,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和回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总计1 200多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0%[1]。由于地理位置、科技水平和自然条件等限制使其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上已经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其他城市,农业发展问题尤为突出。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兼顾了地区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要求,并可以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那么如何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地区扶贫攻坚的机遇下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是片区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生态农业的涵义
生态农业的概念最先由国外学者提出,是指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活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2],我国原农业部副部长路明指出生态农业应该包含环境与生物、种群结构与种群关系、生物群落理论与生态自然修复、生态系统与循环农业、景观生态学与生态城镇化等5个层次的安排和设计[3]。我国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的,与中国特色的农业综合生产体系相融合,结合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理念,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设计的一种有序的并能实现生态、经济合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体系。它是一个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的鼓励在合理利用资源和科学技术的条件下把现代科学技术成就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结合,根据资源、环境特色,通过技术、知识密集,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良性循环开放的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层次农业体系[4],具有零生态环境影响、最终产品具有零食品安全风险的特征[5],其精髓是物质单元多次经过经济体内部的生产过程,目的是物质单元更多地附在产品上走出经济体,保障是用价值之船载上物质单元在经济体内畅通循环[6]。
二、武陵山片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建设“两型社会”构想的提出,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武陵山片区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生态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态种植业、林业、养殖业以及生物医药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也逐步壮大,如油茶、烟叶、脐橙、葡萄、竹木、大鲵、景阳鸡等产业正在蓬勃发展,其总量、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农业结构明显优化,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规模正在逐渐扩大,武陵山片区共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4家,占湘鄂渝黔三省一市的9.21%,其中湖北2家,湖南3家,贵州7家,重庆2家。片区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企业共110家,产品种类达257个,中国驰名商标19件,其中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6件。但是武陵山片区属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口过剩,耕地短缺、自然资源过度使用、经济结构扭曲等问题对农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压力[7],为了解决当地存在的环境问题,又要保证片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仍需要认识并解决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片区内人均耕地面积为0.81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内土壤瘠薄,耕地中土质强度退化的土壤面积较大,低产田的比重达到60%以上,并且区内多是丘陵及山区,石漠化的严重,难以实现机械化大生产;同时水资源稀缺,不少地区的农业还是依靠雨水灌溉;区内部分地区海拔较高,气候环境恶劣,旱涝灾害时常发生。以张家界市为例,低温、阴雨、冰雹、洪涝、夏秋连旱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常年发生面积达50万亩次,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仅有0.3亩,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1亩。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市场体系不完善。就综合交通而言,由于片区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施工难度大,导致交通仍然制约着片区的对外连接,截至2011年11月,片区内共有9 271个行政村不通沥青路,占行政村总数的40.25%,交通不便导致物流成本变高,从而影响产品的销售、运输和仓储。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片区内大部分农民对外界和政策的了解是通过村委传达和电视这两种手段,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意识和手段比较落后,并且对外开放程度低,金融、技术、信息等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市场体系不健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