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栽培因子对非洲菊生理特性影响
栽培因子对非洲菊生理特性影响
摘要:研究不同栽培因子对非洲菊主要生理特性的影响,探讨非洲菊高产、优质的生理机制,为非洲菊引种栽培提供依据。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组合处理采用L934正交设计,分析栽培密度、栽培方式、栽培基质等栽培因子对非洲菊生理特性的影响。在湖南省的气候条件下,影响非洲菊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的主导因子是栽培方式和栽培基质,影响非洲菊叶片可溶性蛋白、丙二醛(MDA)含量的主导因子是栽培密度和栽培基质。低密度、高垄栽培、栽培基质为蘑菇渣(1/3)-园土(1/3)-珍珠岩(1/3)的C3配方可增加叶片数、功能叶面积、冠幅,并能不同程度增加非洲菊的花枝长度、花枝粗度、花径度。将非洲菊引种到湖南省实现高产优质的高效栽培,最适栽培密度为40 cm×40 cm,最佳栽培方式为高垄栽培(垄高30 cm),最适栽培基质配方为蘑菇渣(1/3)-园土(1/3)-珍珠岩(1/3)。
关键词:非洲菊;栽培因子;生理特性
中图分类号: S682.1+10.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7-0252-04
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lous)属于菊科非洲菊属宿根花卉,别称扶郎花,原产于南非地区,是世界传统四大切花(月季、康乃馨、唐菖蒲、菊花)之后新兴的一类切花。非洲菊具有花朵大、色彩艳丽、花期长、切花产量高(每株每年30~50支)等优点,现已成为市场上性价比高、用花量大的主流切花,被称为世界第五大切花[1]。非洲菊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国内有关非洲菊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组织培养、采后生理方面,而关于切花栽培的研究较少,非洲菊栽培技术体系的基础研究相对落后。对非洲菊引种至湖南省后的栽培方式、种植密度、基质配方等措施进行试验,并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非洲菊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阐释非洲菊高产栽培原理、进一步提高非洲菊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非洲菊品种为桑格瑞拉,重瓣、红色、切花率高。高10 cm的4叶1心期组培苗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提供。
1.2 栽培设施
试验采用双体免充气日光大棚无土栽培系统,无土栽培系统选用自动滴灌无土基质袋培系统。
1.3 常规管理
营养液选用非洲菊无土栽培专用营养液。根际pH值为5~6,EC值控制在1.0~1.5 mS/cm,供液200~300 mL/d,分8~12次供给。定期以多菌灵、百菌清喷施叶面,预防病虫害发生并对非洲菊叶面进行消毒。
1.4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3年在湖南省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切花生产基地进行。非洲菊组培苗于5月20日定植,试验设A、B、C共3个因子,A为栽培密度,A1为20 cm×20 cm,A2为30 cm×30 cm,A3为40 cm×40 cm;B为栽培方式,B1为平畦栽培,B2为低垄栽培(垄高15 cm),B3为高垄栽培(垄高30 cm);C为栽培基质,C1为蘑菇渣(1/4)-园土(3/4),C2为蘑菇渣(1/3)-园土(2/3),C3为蘑菇渣(1/3)-园土(1/3)-珍珠岩(1/3)。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组合处理采用L934正交设计,分别为A1B1C1、A1B2C2、A1B3C3、A2B1C2、A2B2C3、A2B3C1、A3B1C3、A3B2C1、A3B3C2,常规管理水平一致。
1.5 测定项目
分别于非洲菊的初花期(8月)、盛花期(10月)、末期(12月)采集不同处理叶片进行生理指标测定。叶片光合速率采用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于12:00―14:00测定。采用95%乙醇溶液浸泡所采样叶,至叶片完全失绿后,于3个不同波长665、649、470 nm下比色测定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用样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于595 nm波长下比色测定。丙二醛(MDA)含量于600、532、450 nm波长下比色测定[4]。在非洲菊盛花期测定其花盘直径、花枝长度、花枝粗度、叶片数、功能叶长宽度、冠幅。
1.6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7软件、DPS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非洲菊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由表1可知,非洲菊盛花期时的叶片光合速率最大。非洲菊栽植3~4个月后进入初花期,随着生育进程的变化,叶片光合速率呈单峰抛物线趋势,开花末期叶片的光合速率最小。叶片间相互重叠导致最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最小、中部居中、上部最大。由极差值(R)可知,试验设计中各因子对非洲菊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顺序为:栽培方式(B)栽培基质(C)栽培密度(A)。分析每个单因子各水平对非洲菊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得出B3B2B1,C3C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