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影视动画创作影响研究.docVIP

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影视动画创作影响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影视动画创作影响研究

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影视动画创作影响研究   一、中国的影视动画   光绪二十二年(1896),一位法国人在上海徐园放映西洋景观、异国风情的电影短片;1905年,北京平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将京剧《定军山》拍成电影,这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预示着民间艺术成为中国影视创作灵感的地位。1920年左右,电影动画由美国传入中国,首先在上海娱乐场所设立“活动西洋镜”展示原始动画片,同时期的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万赖鸣、万古蟾、万超尘三人,凭着对动画艺术的热情与坚韧不拔的毅力,参考零星可见的外国动画,探索民间走马灯、皮影戏与活动西洋镜的原理,揭开了现代影视动画技术的秘密。   新中国成立之前,万氏兄弟开始第一次和外国动画片对话,走上一条逐渐融入世界动画的道路。由于中国动画诞生于漫天烽火之际,民族救亡是最重要的主题,加上根深蒂固的“文以载道”传统概念,动画艺术的教化功能成为特色。纯娱乐性质的动画片在1924年有漫画家黄文农用钢笔绘制,真人与动画合成的《狗请客》,以及具有民族特色服装造型的小纸人动画《大闹画室》。1931年到1945年抗战期间,万氏兄弟成功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人物设计和动画打斗的场面汇人大量古老戏剧元素。无情节的宣传性动画,结合新潮的动画效果,像是《抗战标语卡通》《抗战歌辑》也极富有感染力。   1949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动画创作环境相对稳定,此时期的动画创作主要为凸显新中国的文化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的美术风格。在相对封闭的文化语境下,创作者以空前的热情投入拓展动画美术造型,为中国动画立足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时人们纷纷借鉴外国经验,保持和发展民族性,探索各种不同的风格与技术,开创新片种,包括讽刺社会现象、民间艺术、文学故事等各种题材,也都获得不少成果,尤其是1961年的《大闹天宫》,1963年的《牧笛》、剪纸片《金色海螺》和木偶片《孔雀公主》等一批堪称传世作品,而这些优秀作品无一不是来自民间,这也正是后续值得探究之处。   曾经一段期间全国文艺暂缓,直到1977年之后国内动画再度复苏。此时期平均每年三至四部作品获得海内外大奖的殊荣,可谓长片夺采,短片争锋,“中国学派”由此得名,并且在商业化的逆境之下,注重形式上的创新。无形之间靠近相对个性化的艺术短片,因而诞生了《三个和尚》《鹬蚌相争》的剪纸片及木偶片《崂山道士》。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国动画片转向系列剧的生产方式,例如《舒克和贝塔》、剪纸片《葫芦兄弟》和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然而,终究敌不过欧美、日本动画大规模涌入,为了迎合市场,本土动画原有的理念、造型遭受冲突,逐渐没落。不过庆幸的是,时至今日国内纷纷成立高等影视院校,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动画行列,加上21世纪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带有民间美术造型的“中国风”再次成为全球动画市场的新宠儿。   二、建国时期的敦厚底蕴   20世纪中期,民间美术造型首次以水墨画的形式,默默地浮现于影视画面。1961年上海美影场摄制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引起了世人的瞩目。翌年,集山水花鸟于一体的动画影片《牧笛》展示曼妙的中国风情,二部片子用中国人家中随处可见的笔墨打破以往单线平涂的模式,体现古典美学的写意精神。其中《小蝌蚪找妈妈》的形象角色是从齐白石的花鸟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而来的。影片中质朴天真的农民情感融合文入画的笔墨情趣,例如动画家们巧妙地设计蝌蚪游动时尾巴线条的变化,时而频频摆动表现欢快,时而缓缓移动表现惆怅,这些看似没有表情的小墨点在连续镜头语言下成为叙事手段的要角,进行传情达意的拟人化表演。   1963年的《牧笛》更是让艺术美胜于自然美。这部动画片的原型来自李可染钟情于牧童和老牛的形象,编剧并没有追求曲折的故事情节,而是在平凡的“失牛、找牛、得牛”的过程中,倚靠温润的墨色和优美造型,揭示意味深长的细腻情感。这部片没有对白,是一部纯粹用水墨造型和操作表达人与动物之间,无法言喻的信任与情感。例如:刚开始老牛没有认出牧童,以为他是陌生人而用角防卫,后来二者相识了,彼此相依相亲、互信互爱,牧童仅用小手指着老牛的鼻子责怪,体现牧童朴实的可爱。还有一段是水牛被瀑布吸引,无视牧童的呼唤,牧童在又气又急的情况之下拾起石头,准备丢向水牛,瞬间牧童犹豫了,他怕伤了水牛,将石头丢向水面,发泄情绪。   这一拉一顶,一举―放的细小动作,神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朴质而不古拙,全在浓淡虚实的造型转换之间表达如此润物细无声之妙韵。对来自西方世界的影视动画而言,中国水墨画运笔有的抑扬顿挫、轻重快慢,加上渗透纸张的水量、纸质相互创造出一次性的独特层次感,产生一墨代众色的视觉效果,在影视动画史上增添了一道繁复分色重合的制作过程,而水墨渲染与柔和的线条造型,首要影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