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魏晋文学中悲
浅析魏晋文学中悲
[摘要]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文学和美学走向自觉,文学作品注重自我感情和个体意识的表达和抒发,而“悲”也在这一时期成为文学创作和评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本文将从创作和评论两方面阐释魏晋文学中“悲”的精神,继而分析其根源。
[关键词]魏晋;悲怨;建安风骨;文的自觉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1)03-014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1.03.072[本刊网址]http://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各种政治势力你争我夺,战争此起彼伏,人民流离失所,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也接踵而至,死亡频繁发生,时代和社会的各种苦难笼罩着魏晋人的生活。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它被视为人的自觉的时代,同时也是文学和美学走向自觉的时代。这一时期,“悲”的精神,也作为一个审美对象也进入到文学审美领域之中。本文将从创作和评论两方面阐释魏晋文学中“悲”的精神,继而分析这种“悲”的根源。
一、魏晋文学中的“悲”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就执着于抒写悲情。从《诗经》就可以归纳出亡国之悲、盛世之悲、世弃之悲、君弃之悲、夫弃之悲、乡愁之悲、别离之悲、闺怨之悲、伤春悲秋等悲剧意识的模式。《诗经》之后出现的《楚辞》,其中屈原的《离骚》可谓悲怨作品中的典范。而在先秦时期,艺术界就已经存在尚“悲”之风,汉代民歌也以悲声哀吟居多,东汉末年更甚,在宾朋满座、高歌畅饮的宴游场合,甚至是在婚宴上仍然要演奏唱和挽歌,妇女们也以悲哀的妆容为时尚。这样的尚“悲”之风发展到魏晋,从音乐艺术领域扩展到了文学领域。魏晋时期,出现了大量抒写悲怨之情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也把悲怨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其一,就创作角度而言,在文学作品的表现内容和题材上,“悲”占据了重要地位,作品所表达的也多悲情,人们更推崇那些内容上以悲惨事件、悲苦经历、悲怨情感为主的作品,如潘安的《悼亡诗》、曹丕《寡妇赋》、阮籍《咏怀诗》、陆机《挽歌诗》等等。
建安七子是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的典型代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悲惨社会现实、生命的脆弱被作为重要的描绘对象,作品呈现出的是弥而不散的浓重的悲凉之气。曹操的《蒿里行》中写到“恺甲生帆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样令人肝肠寸断的惨状,无须一个“悲”字,已经尽显悲凉之气。曹丕也曾在《又与吴质书》中痛惜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可复道哉!”因此,人生多艰、生命脆弱所引发的恐惧、悲哀与无奈的感慨得到了彰显。
阮籍是魏晋时期悲情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行为狂放任性,放荡不羁,其文学作品的风格一方面含蓄隐晦,一方面悲凉压抑。《咏怀诗》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中的“明月”、“清风”、“孤鸿”等意象都非常清冷,而孤独且充满忧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呈现在黑夜中,更显悲凉与凄切,全诗透露出十分沉重的基调,给人一种悲凉压抑之感。再有第十一首重“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纵是春气也掩盖不了作者的悲苦之气,而第六十三首中的“多虑令志散,寂寞使心忧”也透出一种悲凉压抑的情感氛围。阮籍的这种“悲”饱含着忧天下苍生的悲愤,愤中有忧,体现为忧愤悲郁的风格。
潘岳的悼亡诗则是魏晋文学深情悲哀的典范作品,他的妻子早逝、儿女夭折,其一生饱尝失去亲人之苦。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怖屏无髻鬓,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祝如或存,回逞忡惊惕。(《悼亡诗》之一)
思其人兮已灭,览徐迹兮未夷。昔同涂兮今异世,忆旧欢兮增新悲。…归反哭兮殡宫,声有止兮哀无终。(《哀永逝文》)
由景变事迁、时光推移人笔,由境而物,由物而情,将对于亡妻的思念和内心的悲痛丝丝入扣地表达出来。他对于妻子这一番情深义重,不是汪洋肆意地直接感发,而是用思绪牵引而成,令读者感同身受。他的悼亡诗赋,呈现出细腻、凄恻、宛转的悲美情调,从作品的情感基调来看,细腻绵长、缠绵悱侧,却又流于消沉、无奈,有一种绮靡阴柔、哀伤凄苦、含蓄缠绵的悲情之美。
其二,就文学评论方面,对于强调悲怨之情作品予以较高评价,且多以悲怨为价值取向论断作品,如刘勰、钟嵘、王微等人的文论。
太康年间的陆机,不仅创作了大量悲怨诗文,还较早地提出将悲作为衡量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他在《文赋》中提出评论文章的五种标准:“悲”、“应”、“和”、“雅”、“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