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鲁迅反封建思想和辫子情结
浅析鲁迅反封建思想和辫子情结
摘 要:鲁迅反封建思想的形成源于他儿时的经历。其青年时代的“剪辫子”经历又使其与“头发、辫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辫子”看作封建文化的象征,从而给他少年时形成的反封建思想之萌芽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此,他的反封建思想与他的“辫子”情结影响了他一生的生活与创作。
关键词:鲁迅 反封建思想 “辫子”情结
鲁迅反封建思想的形成源于他儿时的经历。其青年时代的“剪辫子”经历又使其与“头发、辫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辫子”看作封建文化的象征,从而给他少年形成的反封建思想之萌芽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此,他的反封建思想与他的“辫子”情结影响了他一生的生活与创作。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出发,试做如下阐述:
一、反封建思想的形成源于儿时经历
儿时的成长经历往往决定一个人成年之后的思想。著名的“俄底普斯”情结便是源于儿时的恋母情结。鲁迅也是如此,他的儿时经历,对他的反封建思想的形成起决定作用。我们可以在其小说《自序》中发现一些踪迹: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这段文字其实就是鲁迅少年成长历程中的最深的最为清晰的记忆。这些记忆是痛苦的,是鲁迅所讨厌的。他尤其将“质铺”、“药店”与“药引子”等意象作为厌恶对象,因为他把这些事物看作当时封建社会的象征,是这些事物导致其父亲的死亡,从而对封建社会代表性的事物表示反感。这便是其反封建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儿时记忆的“质铺”、“药引子”与“药店”等意象一再在其创作的小说中出现。如《狂人日记》中的“流水铺”,《药》中的“药引子”,《明天》中的“济世老店”,以及“宝儿的死亡”等等。上面几个意象为鲁迅在《自序》中所提到,另外,还有“长衫”、“酒店”和“小毡帽”等意象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小说等作品之中,如《孔乙己》中的“长衫”、“酒店”,以及《故乡》里的闰土的“小毡帽”等等,这些也都是鲁迅儿时所常见的。
每当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都会重新发掘有关过去的记忆资源,重新阐释它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并以此为人们对未来的谋划作合法性论证。鲁迅便是如此做的。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时期,即清朝末年与民国初年。社会的动荡,使得他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从而厌倦当时社会,也想力争去变革当时社会。《社戏》中描述了“我”的儿时游戏时光,《故乡》中对“我”儿时与闰土在一起玩耍的回忆。这些都是在其很小的时候所留下的回忆。当他渐渐长大一些时,便开始去质铺用衣物换钱,为父买药。父亲去逝后,1898年,他便去了南京水师学堂。当时的他单纯地以为中国人都是“东亚病夫”,中医又“效果极差”。于是,他便在1904―1906年期间在日本学医。他想要尽量多地医治好中国人的身体。然而,于事无补,他最终发现中国人的问题出现在精神领域,而非身体方面。于是,他握起了“笔”,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来唤醒当时的亿万中国百姓。
二、“剪辫子”带给鲁迅的痛苦与他的反封建思想
如果说其反封建思想源于其儿时的经历,那么他的青年时代的“剪辫子”事件,无疑带给他刻骨铭心的痛苦,同时,使其与“头发、辫子”结下不解之缘,并把辫子作为封建文化的象征,为其从小形成的反封建思想的萌芽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1902年,21岁的鲁迅去日本后不久就剪掉了辫子,并照相留念,题诗明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他把剪掉辫子当作自己迈向新的人生道路的第一步。然而没有料到这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麻烦。照片寄到国内,首先让家里人大吃一惊。据周建人回忆,当时:
我们一看,都一呆,原来他把辫子剪掉了。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家乡还不曾见到过哩!他去日本留学,冷言冷语已经不少,“怎么竟把辫子剪掉了呢?”自己家的人虽然吃惊倒也不算什么,可是三台门里的亲属就不一样了,子传奶奶看到了这照片,人都酥去了,半晌,才说:“阿樟怎么把辫子剪了?宜少奶奶,你怎么也不管管他?”
虽然他剪掉辫子的事在家乡族人中引起了很大的波澜,然而此时鲁迅尚在日本,并没有亲身感受到。直到1903年8月,鲁迅回国探亲,才亲身感受到了短发给他带来的巨大痛苦。周建人在他的回忆中详细记述了当时的情景,虽然这段话很长,但是为了保持原貌,还是把原文照抄在这里:
大哥到家的那天,我正好在家里,我只看见一个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