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兴手法在紫阳民歌中具体应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比兴手法在紫阳民歌中具体应用

比兴手法在紫阳民歌中具体应用   【摘 要】 本文阐释了比兴手法的渊源、基本内涵和几个主要区别,分析了比兴手法在紫阳民歌创作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紫阳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添砖加瓦。   【关键词】 比、兴;紫阳民歌;品牌建设      比兴手法是古人从诗三百篇的具体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我国历代文学发展中得到具体运用的两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也是我国文学理论界讨论最多、聚讼最纷纭的问题之一。鉴于此,本文一则总结概括贤达关于比兴的争论,理出比兴的主要异同。二则具体分析比兴手法在紫阳民歌创作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以期能为保护与传承紫阳民歌这一陕南民间瑰宝添得一砖半瓦。在此,本文不敢掠他人之美,成自己之功;只以一己微薄之力做一些概括、分析之工作,或有补于后学,则幸甚至哉。   一、比兴的意义和区别   关于比兴手法的最早记载,大概就是周代的王官太师。《周礼春官太师》记载:“太师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1]P796??这里称比、兴为“六诗”,未明究系诗体亦或诗法。汉代《毛诗》,在序中将赋比兴与风雅颂同归于“六义”,《毛诗序》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1]P271??此处,将周礼“六诗”,变为“六义”,不明何意,也没有指明比兴是诗体还是诗法。《周礼》和《毛诗序》对比兴都没有做具体解释;为它们做出具体解释的是郑众、郑玄二人。郑众云:“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也”。[1] P271??郑玄云:“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1] P271??。郑众首次将比兴解为诗法,郑玄又以比兴兼该诗体诗法二种,刘勰亦主此说。直至唐孔颖达,才明确将比兴列为诗法,即诗歌创作的表现手法。《毛诗正义》云:“风雅颂者,诗篇是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1] P271??此后,人们对此才无甚大争议。   仅就诗法而言,何谓比兴,二者有何异同,古今多少名家,亦为之聚讼不已,喋喋不休。关于比兴之意,刘勰氏言之最精。《文心雕龙比兴》云:“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比则蓄愤以斥言,兴则环譬以寄讽。”[2]P601??关于比兴之别,有的偏重于对比兴手法的本质特征进行阐发,如郑众、司空图、朱熹等;有的从政治教化的观点出发,侧重于对比兴手法的社会作用进行诠释,如郑玄、白居易等。说的简单些,比就是比喻,就是打比方;兴,则比较复杂。按照刘大白先生的看法:“兴就是起一个头,借着合诗人底眼耳鼻舌相结构的色声香味触法起一个头,换句话讲,就是把看到听到尝到嗅到碰到想到的事物借来起一个头。这个起头,也许和下文似乎有关系,也许完全没有关系。总之这个借来起头的事物是诗人底一个实感而曾经打动诗人底心灵的。因为是实感,所以有时候有点像赋,因为曾经打动诗人底心灵而诗人的情绪或思想收到它的影响,所以有时候有点儿像兴。”[3]故,兴大致可分为如下三种:纯兴、兴而兼比、兴而兼赋。然,按照逻辑推理,应还有一种作兴而兼赋比者。   大体言之,比兴之别有三:   第一,比兴二者皆以事物况譬,特有显隐、先后之别,而无美恶之分。比者,作者先有此情,亟待倾??,或嫌于径直,或迫于世故,故乃寻物比方以言之。兴者,作者虽先有此情但蕴而未发,偶感于事物,与本情相符,因而兴起本情。盖前属有意,后出无心。[4]胡寅《与李叔易书》引李仲蒙之言曰:“索物以?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5]P1330??兴者,触物以起情,节取以托意,故有物同而感异者,又有事异而情同者。[6]所以,刘勰氏总言比兴之异曰“比显而兴隐”[2]P601??。用比者弥久而晦昧无妨,用兴者时迁而争辩立至,此其一。   第二,比兴二者各兼心与物,比者心物两相对照,兴者心物前后相随。比兴都由彼物、此物或他物及心中所想组成,但在具体行文中,用比者此物与彼物之间必具有类似之处;而兴,心物之间既可有相似点,又可无相似?c。比之彼物与此物,即比之本体、喻体,可同时出现于行文中,又可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如《硕鼠》。而用兴之诗文,他物与心念必先后共现,缺一不可。[5]P1332??《关雎》、《蒹葭》、《桃夭》皆然。   第三,在诗文篇章结构上,兴有引起下文之作用,而比则不必有之。   下文即试图小心求证、谨慎探讨,以理清紫阳民歌中比兴手法的具体应用。   二、比兴手法在紫阳民歌[7]中的具体应用   比,在修辞学里按照做比喻客体的逐步升位,分为三种:明喻、隐喻、暗喻。[8]P399??明喻,被比的事物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