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汉沦陷时期日本经济殖民政策探析
武汉沦陷时期日本经济殖民政策探析
[摘 要] 自1938年10月起,武汉进入长达7年的沦陷时期。为达到“以战养战”目的,日军在武汉大肆掠夺战略物资、垄断金融贸易、操控烟土和食盐、无偿掠夺劳动力。在日军的疯狂破坏和残暴统治下,武汉沦陷区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十分悲惨。
[关键词] 武汉 沦陷时期 经济殖民 以战养战
1938年10月25日,日本侵略军突破中国军队防线冲入武汉市区。27日,除法租界外,武汉全部被日军占领,从此进入长达7年的沦陷时期。湖北是全国的农业大省。武汉作为“九省通衢”,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经济资源。武汉沦陷之后,日军在武汉不仅侵占土地、操控政治、推行殖民文化,为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更在经济上采取了疯狂的殖民掠夺以支持华中、华南侵略战争。其中对战略物资的掠夺、金融的垄断、烟土食盐的控制,以及对劳动力的压榨,都是日军在武汉实行经济殖民的重要手段。武汉人民在战争的破坏和经济掠夺的双重摧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掠夺战略物资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战略物资的短缺显然是其发动侵略战争的致命弱点。具体来说,在“25种重要军需原料之中,日本能自给者,只有镁、硫化铁及人造丝三种,其余均不能自给”[1]p2。日本为达到对中国的长期侵略目的,实行了“以战养战”方针,在武汉大肆攫取战略物资。其中粮食、棉花、钢铁、矿产等战略物资更是成了其掠夺重点。
(一)对农业资源的掠夺。武汉虽自身不出产农产品,但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运经此地的各种农产品均遭到日军疯狂的抢掠。在武汉沦陷初期,有大批未来得及转移的库存物资被日军劫夺,其中大宗物品即有棉花120多万担、桐油700吨、牛皮200余捆(每捆300斤)、猪鬃200多箱、生漆500多吨(每吨价值5000美元以上)、木耳200多担[2]p613。为了实现对战略物资的掠夺,日伪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统治法令,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对各种农产品的收购、运输和销售实行严格控制。当时日本华中军部规定:将矿产、棉花、布匹、油料、?r麻、牛羊皮、猪鬃、桐油、生漆、羊角等一律列为军用专卖品,只能由日本洋行代军部收购。此规定一出台,日本洋行立即压低价格强行收购各类战略物资。例如,战前武汉细绒棉花每百斤32元,日本央行压价为27元;头麻原每百斤25元,压价为22元。其余各类战略物资收购价格均只有战前八折左右。1941年6月28日,伪汉口特别市政府颁布《调查汉口特别市内现有米粮办法》,实行粮食统制[3]p137。同年8月,伪政府又制定了《管理米粮对策》,规定全市之米店统一集中在姑嫂树、杨家河、巴江等三片集中经营,各轧米厂均应加入公会成为会员,由公会集资统一收买稻谷,严禁自行买卖,各米店依据计口售粮制度按限价配售[4]。日军通过颁布此类法令彻底控制了武汉沦陷区的米粮农贸市场。若以1937年武汉农副产品集散数量的三分之一为日本每年强购的数额计,武汉沦陷七年,日本侵略军通过日本洋行掠夺武汉的棉花约469万担,胡麻约56万担,生漆约8.4万担,桐油约231万担,羊皮约700万张,茶叶约21万担,猪鬃约3.5万担[5]。
(二)对工业的侵占。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工业重镇,原拥有较发达的工业,市内建有大量生产水平较高的钢铁、纺织、机械等制造加工企业。据1936年《湖北年鉴》记载:武汉当年开工的民营工厂516家、资本4700万元,公营工厂20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大量工厂西迁,待到武汉沦陷时,市内只剩下一部分无力迁徙的中小企业。据统计,日军占领武汉时,武汉工业迁徙的占57%,被敌机轰炸的占12%,来不及迁徙的工厂被国民党主动破坏[2]p597。日军入侵武汉后,立即强行霸占了残留在沦陷区内的厂房和设备,例如汉口扬子江机器厂、汉冶萍汉阳铁厂等,后来都成为日军生产军事设备的基地。此外,武汉楚胜火柴厂设备为日军“三井火柴厂”占用,金龙面粉厂则成为日军的军粮加工厂,原水电厂也被日军侵占。日军粗暴的经济垄断造成武汉在沦陷时期原料短缺、经济发展停滞,整个武汉陷入了一片萧条。
日军对武汉沦陷区工业资源的疯狂榨取,导致武汉的工业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严重阻碍了武汉生产力的正常发展。为了长期有效地支撑侵略中国和太平洋战争的物资需求,迫切需要调整这种状况,日军企图依靠武汉一部分工业的基础,恢复原来各工业的生产,促进经济增长。日军通过强制合并、调整等手段,相继成立了华中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日华纺织株式会社、日华制油厂、机器红砖厂等。在此期间,日本政府仍然谨守“以战养战”的策略。伪武汉特别市政府当时通知,武汉各业恢复必须中日合营,紧紧为军需服务。据日本汉口工商会议厅统计,1942年曾“复兴”工厂133所,约为战前工厂数的25.6%,年产额为战前的15.8%,工厂集中分布在汉口三民路以上的“难民区”,产品主要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