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柳贯诗文中道教思想影响初探
柳贯诗文中道教思想影响初探
摘 要: 元代士人的学术背景复杂,其中包括有道学在内的众多流派。各宗教经过长足的发展,最终也在元廷的政策支持下成为思想界的重要力量。包括道教在内的宗教思想在各学术流派“流而为文”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柳贯的诗文创作即体现出鲜明的道教思想影响痕迹。柳贯诗文中的道教思想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性命与玄微命题的探讨,具体内容则为对道教人士仁义高蹈之生活的赞美推崇与对道教神明福善祸淫之威力的忠孝演绎。
关键词: 柳贯 道教 性命 忠孝
一、元代道学与道教发展的政治与学术背景
金华学派是南宋朱子学在元代的嫡传正宗,它由朱熹嫡传弟子黄?挚?辟。“金华之学”在元代出现了以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为代表的“北山四先生”,其学术思想也以正统自居而株守师说。但是在元代特定的政治学术背景下,“金华之学”的正统色彩也逐渐被其内部新变所冲淡,出现了“自白云一辈而下,多流而为文人”而不仅“纯然得朱子之学髓”而“又得朱子之文澜”[1]的文化现象。柳贯作为元代金华学派后学被视为该文化现象的代表道学家文人,甚至其文人色彩较之于其道学家色彩更为浓厚。
关于这一不仅出现在“金华之学”中的道学“流而为文”文化现象的成因,查洪德先生在其《理学背景下的元代文论与诗文》中总结为:知识分子由于反思宋儒鄙视文艺而出现的兼综文理学术走向,由于缺少科举的仕进道路而转攻诗文的必然结果,金源统治地区原有的重视文艺的苏学学术背景的潜在影响,宋代学术门户被打破之后的学源交叉带来的学术变异,以及元代崇尚实用的文化政策对文章写作重视的导向。此外,尚有文学之士对理(道)学的普遍接受[2]。以上分析可谓切中肯綮,但对元代其他文化现象及相应文化政策的考察似有所欠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元代对各宗教的扶持政策所发挥的具体影响。
元代是继汉末魏晋以来各类宗教大行其道的另一繁盛时代,《元史?释老传》[3]记载:
释老之教,行乎中国也千数百年,而其盛衰每系乎时君之好恶。是故佛于晋宋梁陈,黄老于汉魏唐宋,而其效可睹矣。元兴,崇尚释氏,而帝师之盛,尤不可与古昔同语。
元代不仅不遗余力地扶植中原传统的佛教、道教,同时对藏传佛教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宗教也表现出同样的支持态度。若将儒教也在广泛意义上视为宗教[4],则由之发展而来的本身即带有一定宗教性的宋元道学也属于当时“宗教”的重要一支,并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对广大民众起到教化驯育的作用[4]。
元廷对各大宗教的利用大多只停留在为国家禳灾祈福与培养底层官吏的实用层面上,但对之却具有强烈的依赖心理。元代对宗教祭祀的倚重程度非常高,其值江南半壁战乱纷攘,大都即将陷入绝境之前,仍然不忘致敬海岳,有寄托荡寇希望于祀典的思想倾向[6]。但元廷对各宗教的支持力度却有所不同。其最为服膺者为藏传佛教,并为之设立了专门的大型政教合一管理机构。这使之不仅在宗教地位上,也在政治地位上处于独尊的地位,并自始至终都未受到过政策打?簦缓旱胤鸾趟湓诤艽蟪潭壬鲜?去宋以前的光彩而无甚大发展,但也并未受到过严厉的政治钳制与制裁[7]。由此可见,道学虽在元代中后期被确立为当时科举进身的官方学术,但由于科举制度时兴时废,其对想要进入仕途之士人的帮助程度是有限的,宗教却成为更多一流知识分子所选择的终南捷径。
与对藏传佛教乃至汉地佛教的宽容态度相比,元廷对道教的政策则因时代推移多所变改。作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中原地区拥有广泛的民间基础。随着元廷对南北中国统一进程的展开,其对道教的利用势必从最初的独尊一派以大量收揽人心,进而变为对处于独尊地位的教派的打击,并因此而扶植其他教派以达到政治上的制衡。
除佛道之争中的被迫焚毁经版外,纵览元代道教发展历程即可以发现,成吉思汗未攻陷金源地区时委命以丘处机为代表的全真教统领天下道教;至元世祖克定江南即诏见龙虎山天师张宗演并命之主管江南道教,由此则初步形成了后世所谓“南正一,北全真”的天下道教格局。这固然有由于统治地区扩大以便管理的因素,但是也由此分散并打击了全真教在士民中的势力。此外,元廷还对太一教、大道教、净明道等道教教派进行过扶植。
较之于在其他朝代,道教由于顺应了三教合流的历史趋势而创立了众多不同以往的民间教派,尤其是全真教的出现完成了新佛教、新儒教充分发展后建立新道教的任务,其对政治与文化影响的深远程度随着元廷对宗教的强烈重视又攀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因此,宗教对元代知识分子的影响不可忽略,而宗教对文学的积极影响也是在道学“流而为文”的过程中起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柳贯接受道教思想影响的学术基础
首先,柳贯本人的学术背景复杂,这也是由上述时代特点决定的。柳贯本人先在家乡从金履祥受道学之“微辞奥义”,从方凤、谢翱、吴思齐等遗老学“忧深思远,慷慨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