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水意象在老子中多重审美意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水意象在老子中多重审美意蕴

浅论水意象在老子中多重审美意蕴   [摘要]《老子》思想的核心是惟恍惟惚的道,道为天下母,为万物之宗。纵观五千言,弥漫了浓浓的水的气息。老子选择了水这一原型意象作为玄虚之道的实物载体,水几于道,道即似水,水使《老子》这部书于理性的字里行间散发出一种如水的自然美、诗意美、精神美和哲理美。   [关键词]水意象;《老子》;自然美:诗意美;精神美;回环美      一、水与道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为春秋时期周王朝馆藏吏的老子所撰,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的“道”,蕴含着丰富的意义。陈鼓应先生把老子的“道”分为实存意义上的道、规律性的道(对立转化的规律、循环运动的规律)、生活准则的道,认为“道”是老子“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而把这些所体悟的道理,统统附托给所谓的“道”,以作为它的特性和作用。而老子第一章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万物的根源,无名无状,不可言说,是一种无法概念化的存在。如何把握“道”?试图进入《老子》的世界,我们会发现一个水气氤氲,烟波浩渺,幻化无穷的世界水的意象以各种形态贯穿于五千言,且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八章)   澹兮其若海……(二十章)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童)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三十六章)   大邦者下流……(六十一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七十八童)   老子笔下,道如水,水即道,老子把他无尽的智慧附托给了水这个自然界最普通、最普遍的意象。关于意象,夏之放在《文学意象论》中提出一个“象征性意象”的概念,也就是“将模糊性的‘意念”附着于一个较为明确的记忆表象或符号表象之上,使具体的表象因带有一定的意味而获得较为普遍的意义。《老子》中,反复出现的水意象即是道体的象征。“道”是无形无限的,因此是“无”,而无形之道是实存的,因而是“有”,水的无色无味循环无限是“无”,水又实际存在是“有”,暗合了道的特性。水意象的存在使《老子》除了本身所具有的深厚的哲思外,也隐喻了老子所追求的自然美、诗意美、精神美和回环美。      二、《老子》水意象的审美意蕴      (一)自然美   《淮南子?天文》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孕育自然万物生长,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都离不开水。作为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具有最简单的外在形态,水的自然之美在简、在朴、在纯。   老子推崇的水的自然美运用于道,便如“道常无名、朴”(三十二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三十七章)。老子把道的原始状态视为“朴”,不加雕饰,像水一样明净质朴、单纯通透。流水无痕,水泽之处万物荣茂,道之所处,社会和乐安祥。水自然无为,但实际上它已在无言无为中滋养了天地之间绚烂多姿的生命。道亦无为而无所不为。人们能得真朴之道,便不会有不断扩张的贪欲,不会想去追求那么多浓丽奢华的生活点缀品,也就不会起纷争。   像水一样简单,化为社会理想就是“小国寡民”,但这并不是说让生产力倒退到原始结绳的公社社会,人们安于贫乏,无力有为的状态,而是人们有能力去为而不为,人们依然能够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只不过人安简而用不着什伯之器和舟舆,邦无争掠杀戮而不需动用坚兵固甲。返璞归真,保持最初的真与纯。人回归至淳的精神境界,社会回归至淳的民风,回到一种“道”和“德”没有失的时候的情况。   水的物质内容是很少的,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内容也并不是那么多。“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十一章),言语不需华饰,人心如赤子,“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老子之真朴也影响了后世提倡任性自然的“童心说”、“性灵说”等。      (二)品性美   关于老子生平的史料,我们掌握的非常有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当时周王朝越来越衰弱,老子留下五千言后隐遁西走莫知所终的事,老子的个性俨然可见:睿智、理性、高洁而不乏浪漫,充满了人文关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八章)老子认为上善上德之人的完美人格是如水一样的:不争,不私,柔弱,居下,善,正,谦等。他也赋予了水这些丰富的人格精神。   水是一种美好的文化符号,它象征高洁,楚地“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老子二十章直言“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以第一人称表明了自己在浊世而淡泊独清的价值取向。水象征公平无差,水之善亦是平均的,“上善若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