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报任安书思想情感和精神价值
浅议报任安书思想情感和精神价值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信,见于《汉书?司马迁传》及《文选》卷四十一。在这封信里,司马迁用无比激愤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遭受宫刑后极端痛苦的心情,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在情感上激愤沉郁,意志上坚定不屈。语言上将叙事、议论、抒情交融为一体,修辞手法运用浑然天成,辞气沉雄,磅礴激越,感人之至。虽然《报任安书》未收入《史记》,但却是学习、研读《史记》必不可缺的一篇文章,具有宝贵的思想价值和语言艺术价值。
一、痛苦羞辱,沉郁愤懑的情感最富感染力
天汉二年(公元前99),47岁的司马迁因李陵一事惹怒汉武帝,官吏以“惑上”之名对司马迁处以宫刑。宫刑与其说是一种刑罚,更不如说是对人格的巨大污辱和对精神的毁灭性摧残。司马迁受刑后心情之痛苦是一般人无法体会的。
他既深切感受到身体遭受摧残的痛苦:“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又深切感受到宫刑对人精神的摧残和毁灭性损伤:“故祸莫??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在那个时代,所有的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严重的了。让这种耻辱和不幸增加一层的就是,司马迁深为自己的遭遇感到不值:“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李陵既生降,颓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自己和李陵连喝过一杯酒的交情都没有,只不过为李陵说两句公道话,却招来横祸,事后,普天之下不仅没有一个人同情自己,反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柄。这是怎样的哀痛!是怎样的委屈!是怎样的悲愤难诉!太史公发出泣血之声:“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声声叹息均是泪,句句言语皆是血,两个“嗟乎”和“尚何言哉”如四记重锤重重地敲击着读者的心。
更有甚者,刚下狱之时就立刻感受到人情的淡漠,世道的悲凉,“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此处正应了一句俗语“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司马迁本以国士自期,故轻财,“亡室家之业”,而遇祸不能以财自赎,此所谓“最惨”也,既为自己感到无尽悲哀,又沉痛表达了在皇权威逼和控制之下对社会和人情希望的幻灭。
司马迁承受着身体残缺带来的肉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和耻辱,惨痛地体验着人情的冷漠,世道的悲凉。所有这一切他从来都没有对别人说过,终于在这封信中不可抑制地爆发了。“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这些如泣如诉的字句,穿过两千年的历史时空,依然强烈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读者至此,能不唏嘘?能不为司马迁扼腕而叹?能不为他深深地鸣不平?
这是一个真正有抱负的男人在皇权控制一切,没有任何民主和自由的黑暗社会里,自身遭遇到毁灭性打击时,从内心最深处发出的呐喊。
二、百折不挠、九死不悔的人生信念和顽强精神最能激励人
生与死既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也是现实世界的一对巨大矛盾。死不仅是人们通常厌恶的现象,而且是人极端恐惧的现象。但在某种情况下,当一种痛苦比死更巨大而且不能解脱时,死也就成了比忍受这种痛苦更好的选择。遭受宫刑后的司马迁就处于这样一种境地:死只是一瞬间的事,死去万事空,所有的荣耀、痛苦、名利、耻辱都会随着肉身的消亡而灰飞烟灭。而活着则要受到世人的嘲笑、小人的恶讽、官吏的侮辱、世俗的黑暗、身体的痛苦、情感的折磨、家族的蒙羞……生命的感受已经向无尽的痛苦、死亡的选择严重倾斜。无疑,此时选择自杀是解脱的最佳途径,他的笔下从来不乏从容就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李广“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而毅然自杀,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而从容自刎……司马迁并不缺乏结束生命的勇气,但他选择了活下去,这是一种比死更难的选择。到底是什么让他选择活了下来?
在《报任安书》中没有提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继承父志。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父亲临终授命,让他完成修史之重任,这不能不说是司马迁决定冒耻辱、顶压力、忍痛楚来完成《史记》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人先贤历经磨难而不屈,终成大作的经历,亦给了他巨大的启示。“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多少叱咤一时,雄图霸业的王侯将相已成过眼烟云,不是史家传神之笔,谁又能正真正记起他们呢?真正铭刻在历史上的,是孔子、屈原、左丘、孙膑、吕不韦、韩非……这些在逆境和苦难中发愤著书立说的人,他们的名字将和他们的著作一样不朽。而他们当时的处境不正和自己目前相似吗?
铸就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