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志南和尚诗绝句意境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宋志南和尚诗绝句意境美

浅谈宋志南和尚诗绝句意境美   摘 要: 在文学的通俗界定中,宋朝以词为盛,成就高者颇多,华彩篇章,举不胜举。流传很广。而在宋文坛上名不见经传的僧人志南以一首名为《绝句》的七言诗为逐渐归于平淡的宋朝诗坛增色不少。该诗所表现的意境之美,值得细细品鉴。   关键词: 志南和尚 《绝句》 意境美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诗句短小、简洁、明快。细细品味口齿生香,妙不可言。作者是宋朝僧人志南,诗名题为《绝句》,在《宋诗纪事》中,志南僧就留有这么一首诗,且还没有实质性的题目,只是借诗的形式题了这么一个不关意旨的诗题。然而就是这一首诗才使后人读其诗、知其名,而此诗意境高远,诗风恬淡、闲适,确有盛唐田园诗之遗风。   首先,以实境与虚境相结合的写法展示了中国美学表现万物之灵趣的特点。“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把藜杖写成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扶人前行,使人有亲切感和安全感,从而游兴大发,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诗情画意。杨柳枝随风飘荡,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另人爽心惬意的春日远足。有人不免要想,志南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志南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就系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   其次,把宇宙中自然景物与人类心灵及生命律动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感人而灵动的姿态,打动我们的心,穿越千年而不变。沾衣欲湿,似红唇轻吻,素手轻拂,多一点则觉猥亵,少一滴则显飘浮;吹面不寒,似耳鬓轻诉,娇喘呢喃,轻一丝则过于诡异,重一息则落于粗俗。总之一句话,读此两句,如目亲视,如耳亲闻,如身亲受。这是慰藉忙碌者的清心心经,这是叫醒追逐名利者的静心心经,这是呵护元神回窍的归心心经。归结到一个感觉,这就是天籁之中仙子般的意境,恬淡而又素雅,爽润而又清新。前人写春的诗句,也不胜枚举。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杜枚《怅诗》)“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而唯独“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两句既空灵,又动人。诗中并没有提到春之一句,但春天明快的和风细雨却暖暖地流淌在心中。   再次,是把诗与画联系起来。把美境与人的审美意识结合起来。形成主观精神的赏心和客观美境的悦目。造就一种让人心动的感悟与共鸣,宋人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曾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这说明志南是诗歌创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无蔬笋气,僧人都能写出好诗。尤其是诗的后两句写二月天的轻柔凉美,生动而活脱,遂成为千古名句。苍拙古木林中,於岸边树阴之处停下小船,系上缆绳,然后登上河岸。“短篷”即小舟。此一句开篇,似乎气氛有些阴郁。古木浓阴,置身其中,四围不免充溢颓腐之气,还会使人想起有古木便会有悲鸟,“悲鸟号古木”,似乎已经是定势了的一种意象组合。然而诗僧却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阴中”,点到为止,化腐朽为神奇,不偏不倚地撑出一只小船来,且不紧不慢,停停当当地系在岸边,悠悠之中,很有方寸。虽不是“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储光羲《钓鱼湾》)般的旖旎与幽丽,但却也别有一种清凉幽静的美感,系舟后,诗僧拄着藜杖,踏上小桥,奔桥东而去,古木斑驳,水流汩汩,似乎能听到诗僧拄藜杖系板桥的笃笃之声;身影萧疏,一步步,隐入了桥东那另一个世界里。“杖藜”即为拐杖,宋代秦观《宁浦书事》诗之五曾有“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句,将杖藜和自身来了一个意识的平等,互为依托。志南此诗更绝,杖藜在他意识中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