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秦代甘肃农牧业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秦代甘肃农牧业发展

浅论秦代甘肃农牧业发展   摘要:甘肃农业开发肇始于秦朝,秦朝统一中国,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律令,承认农民占有土地的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加上铁农具和畜耕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人们开山林,辟耕地的能力,陇东、陇西地区土地开始大量开垦种植庄稼,农业与畜牧业并举发展,成为甘肃地区社会制度最先进的地区。   关键词:秦代;甘肃;农牧业      甘肃农业开发肇始于秦朝,秦以前游牧业是甘肃主要的经济形态。秦国建立以后,“秦武公十年 (前688年),伐?(天水)、冀(甘谷)戎,初县之”(《史记?秦本纪》),这是秦在陇东最早设置的县,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置的两个县。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击灭义渠戎,“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郡址分别在今陇东临洮、庆阳以至陕北地区。陇东、陇西地区正式纳入了秦国的版图。秦朝统一中国,将现今甘肃黄河以东、战国秦长城以南的绝大部分土地都纳入在秦的版图之内。秦朝由于颁布了“使黔首自实田”律令,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承认农民占有土地的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加上铁农具和畜耕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人们开山林,辟耕地,兴水利和发展交通的能力,陇东、陇西地区土地开始大量开垦,种植庄稼,成为农业与畜牧业并举发展的区域。本文对秦代甘肃农牧业发展做一简单研究,以冀复原秦代甘肃农牧业的面貌。      1秦代甘肃气候及植被      1.1甘肃的气候条件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远离海洋,夏季海洋季风影响甚微,故成雨条件较差,降雨量较少,年平均降水量大致在50~800毫米之间,以区域平均年降水量作指标来衡量干湿程度,全省属于干旱区。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秦代我国气候进入了温暖潮湿期(公元前770~公元初)。据竺可桢先生等学者研究,估计年平均气温比现代高1 ℃。当时的甘肃气候温暖湿润,适应农作物生长。我们也从大量的史料中印证了这一时期的气候情况。《诗经?秦风》产生于甘肃的东部和陕西省,始于秦襄公(公元前777~公元前766年),晚到秦穆公、康公之际(公元前659~公元前609年)。其中《终南》篇说:“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终南山位于西安南部,是秦岭的一部分,西秦岭位于甘肃境内。竹、桑、梅、芦苇都是热带和亚热带植物,今多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证明甘肃东部气候比较暖湿。《山海经?西次二经》记载:“高山,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泾水出焉”。高山即六盘山,竹可能是箭竹,一般分布在山的上部。竹和棕都是热带和亚热带树种,春秋战国时期,六盘山上有很多棕树和竹子,也说明当时气候暖湿。   1.2甘肃的植被状况   由于秦代甘肃比较温暖、湿润的气候,自然生态表现为森林―森林草原―荒漠绿洲序列。据古文献资料,下至西周时,尚有竹、漆、棕、梢等亚热带甚至热带树种生长于陇东等地。秦安一带,甚至处于暖温带向亚热带气候过渡状态。当时山地阴坡有茂密的森林和灌丛,主要树种有冷杉、榆类、桦、榛、槲栎、铁木、白蜡、花楸。陇山(六盘山)也是“大山乔木,连跨数郡”,“峰峦起伏,松林葱蔚”。阳坡多高草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宜于狩猎放牧和采集。河谷平原及阶地上,多灌丛草甸,水源丰沛,宜于农垦畜牧。会宁一带植被类型为森林草原。有栎、桦、松和一些草本植物、蕨类植物的孢粉[1]。大通河、湟水、黄河干流附近,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均有森林分布。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高达53%。陇南山地“几千年前曾有茂密的北亚热带森林、竹林等”[2]。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为温带半干旱或干旱气候,属暖温带草原区。祁连山在2 000余年前约有9 000万亩天然森林,   1 600多条大大小小的冰川。《民乐县志》载“祁连山,逼近江水,森林很多,峰峦洞深,松林葱蔚,……”。作为河西干旱地区极其重要的湿岛,孕育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水系,形成了武威、民勤,张掖、民乐,酒泉、敦煌盆地绿洲,成为亦农亦牧的理想场所。      2秦朝甘肃农业的开发      2.1甘肃农业开发的历史   秦建国以前,受西戎等少数民族的影响,保持着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与东方的齐、鲁、晋、楚等国相比落后得多。大约到了秦文公建都于“渭之会”以后,即公元前762年以后,秦国的经济文化才有了重大的变化。开始过相对定居的经济生活,农业生产代替畜牧业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要部门。   秦孝公时期,商鞅说服秦王“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3],开始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史记?商君传》记载商鞅制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等一系列重农政策,督促人们努力耕垦。经过商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4]的变法,甘肃的陇东、陇西地区率先变为农业区,旱作农业初步发展。   2.2甘肃农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