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荀子臣道观
浅议荀子臣道观
摘 要:荀子将臣子划分为态臣、篡臣、功臣、圣臣四种,荀子的臣道论就以四种臣子论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忠臣与国贼及谏诤辅拂之臣的认识。
关键词:荀子 司马迁 君臣关系 人臣之道
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不可回避的一项,在对为君之道探讨的同时,为臣之道也是历代思考的重要问题。孔子曾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126(《颜渊》)认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30(《八佾》)“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1]116(《先进》)孟子认为臣道应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2]171(《孟子?离娄下》)荀子在继承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臣道论。
在君臣关系中,荀子认为君主是处于中心地位的,臣子是辅佐君主的,君尊臣卑。荀子认为君主是居于最高统治地位的,《荀子?致士》中说:“君者,国之隆也。”[3]263《荀子?正论》:“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3]331《荀子?王霸》:“人主者,天下之利执也。”[3]202“主道知人,臣道知事。”君主之道在于任用臣子,臣子之道在于为君做事,强调了君主的地位。但荀子并没有忽略人臣的作用,君主虽然至高无上,但仍要通过任用臣子来施行统治,“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荀子?王霸》)。[3]213在任用大臣中尤其重要的是“取相”:“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是禹桀之所同也。要此三欲,辟此三恶,果何道而便?曰:在慎取相,道莫径是矣。”[3]240(《荀子?君道》)君主想要国家强盛安定自身保持荣耀,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道路就是慎重地选择辅佐的贤相,君主的辛劳就在于寻求合适的相,如何治理国家就是贤相率领众臣的事了,从而突出了臣子的重要性。那怎么样的臣子才是好的臣子?臣子应该怎样服务于君主?荀子提出了自己的臣道论。
荀子指出,臣有不同的等级、类别,他们对待君主的态度、方法是不同的。荀子通过比较分析评论臣子的优劣,提出自己的臣道论,阐述为臣的重要作用以及人臣所应当遵循的思想、行为准则。
一、四种臣子论
首先,在荀子看来,臣子是有不同类别的,在《荀子?臣道第十三》开篇就提出了“人臣之论”,荀子认为人臣分为四种,即态臣、篡臣、功臣、圣臣:
内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距难,百姓不亲,诸侯不信;然而巧敏佞说,善取宠乎上,是态臣者也。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是篡臣者也。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是功臣者也。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应卒遇变,齐给如响,推类接誉,以待无方,曲成制象,是圣臣者也。[3]247-248
荀子认为态臣、篡臣是不利于国家的臣子,用之则亡,而功臣、圣臣则与之相反。与态臣相对的是功臣,评定二者的标准是对内能否统一百姓,对外能否抵御外侵,百姓亲近与否,能做到的是功臣,不能的是态臣。与篡臣相对是圣臣,二者对国家君主人民的作用截然相反。正是因为臣子的不同,故而君主任用不同的臣子收获的效果也不同:“用圣臣者王,用功臣者强,用篡臣者危,用态臣者亡。态臣用则必死,篡臣用则必危,功臣用则必荣,圣臣用则必尊。”正因为不同类别的臣子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君主一定要谨记,并且“慎自为择取”,即慎重地亲自加以选择取用。以上对于四种臣子的划分正是荀子臣道论的中心,荀子对臣子的论述都是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
二、忠臣与国贼
同样是尽忠,在荀子看来也是有高下之分的,荀子将忠臣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大忠、次忠、下忠:“以德覆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3]254大忠之臣和次忠之臣都采用了“德”,不同的是大忠之臣用德使君主得到感化,次忠之臣用德辅佐君主,大忠之臣重视的是使君主自己具备德行,次忠之臣强调作为臣子的辅佐作用;而下忠之臣采用的方法是进谏,规劝君主的过失但又造成君主大怒。荀子分别举了相应的例子:“若周公之于成王也,可谓大忠矣;若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矣。”[3]254周公对于成王是大忠之臣,因为他用道德感化的方式使君主成为明君:管仲对于桓公是次忠之臣,因为他用道德辅佐君主成就一番霸业;伍子胥对于夫差是下忠之臣,因为他犯颜直谏触怒了君主最终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从中不难看出,荀子提倡的是大忠之臣、次忠之臣,并不提倡采用下忠之臣的做法,因为虽然犯颜直谏这种方式也是忠于君主的表现,但经常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往往还会带来不好的结果。
结合上文可以看出,荀子所说的大忠之臣是圣臣,次忠之臣和下忠之臣是功臣。虽然下忠之臣不及大忠、次忠之臣,但要远胜过国贼。国贼是与忠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