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崇阳提琴戏起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崇阳提琴戏起源

浅谈崇阳提琴戏起源   【摘 要】提琴戏是流行于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的地方戏曲剧种,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文通过文献学的角度分析了提琴与提琴戏的起源,也通过口述史的角度对前人关于提琴戏形成源流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辨析,对提琴戏的成型时间进行了界定,对提琴戏借由汉剧舞台发展势力以风靡崇阳的现象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崇阳提琴戏;起源;口述史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8-0007-04   提琴戏是中国古代戏曲剧种之一,盛行于湖北省崇阳县,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及深远的群众基础。提琴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形式,积极融入本地的民俗生活中,至今仍用作傩案戏、打案戏、神案戏与还愿戏等。崇阳提琴戏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使用工尺谱记谱法为主,60年代初才开始使用现代音乐记谱法。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经县委县政府的努力,崇阳县于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崇阳提琴戏也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引起各方关注,这也为崇阳提琴戏的继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提琴戏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员,因地处偏僻山区,鲜有学者问津,传统及民族音乐学界对此的研究较少,①致使当地的抢救措施缺乏坚实的理论指导,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国家非物质遗产保护方针方面存在较大上升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笔者祖籍便是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故怀着对家乡民间艺术瑰宝的怜爱之情,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宣传,令提琴戏受到社会各方更多的关注,以在其保护与传承方面略尽绵薄之力。此论文通过文献法及田野调查以研究崇阳提琴戏的起源。由于近现代时期国家处于战乱之中,没有专门从事提琴戏研究的个人及团体,文献部分存在空白,故文献法在本次研究中仅运用于古代与现代两个时期,有关提琴戏近现代时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口述史来进行的。而对于提琴戏的古代与当代时期的研究则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与口述史两种手段。   一、提琴与提琴戏的概念   提琴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提琴,是一种古代拉弦乐器,相传明代嘉靖、隆庆年间,被魏良辅用于伴奏昆山腔。明、清以来,其主要用于伴奏昆曲清唱,也用于丝竹乐合奏。其器有木质或椰壳制圆形琴筒,贴薄桐木面板,两轴、两弦,不设千斤,用马尾弓拉奏。同时它也被视为广东音乐早期特性乐器之一。构造似板胡,但比板胡略大。琴筒竹制,前口蒙薄桐木板,后口镂音窗。张丝弦两根。提琴的音色较柔和,常与二弦合用。其音域被界定为d1―a2或e1―a2;定弦为mi、la或re、la。另外在清代《律吕正义后编》中四胡也被称为提琴。②   提琴戏是流行于鄂南的通城、崇阳、通山以及与之毗邻的湖南临湘、岳阳一带的戏曲剧种。其名因主奏乐器大筒子胡琴在当地称“提琴”而得。鄂南又俗称提琴为“嗡琴”,因而本剧种亦俗称“嗡琴戏”。提琴戏的唱腔有正调、哀调、一字调、阴调、梦调、拖子调等唱腔,亦有少数小调。提琴戏小调多为生活中小戏中的小旦、小丑演唱的曲调,也有作为大本戏中的插曲使用。曲调短小,轻松活泼,富有乡土气息。提琴戏习用鄂南官话演唱,吐字近于武汉话,归韵多为乡土音。提琴戏的行当俗称“三生四旦带一丑”。其传统伴奏有文、武场之分。③   二、提琴戏的起源   (一)古书中记载的提琴与提琴戏的起源   关于提琴的起源记载,在古代文献中早见于明朝宋直方所著《琐闻录》④,该史料中记载野塘魏氏改三弦形制为共鸣体圆筒状,命名弦子,之后又由杨仲修进一步改制成提琴。清朝毛奇龄在其所著的《西河词话》⑤中也提到了杨仲修对提琴的形制做出了改革。但两书就提琴的起源这一问题的记载存在出入,《琐闻录》中,杨仲修是针对三弦形制的改制创造了新乐器并命名为提琴,而据《西河词话》中?载,杨仲修并非提琴的创造者而是改革者,其称杨仲修是在识别出了古乐器提琴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了改革。而在《西河词话》之后由清朝姜夔所著的《今乐考证》⑥中关于提琴起源的记载,经笔者考证系原文引用于《西河词话》。   关于提琴戏起源的说法目前尚无定论。在古代文献部分,《今乐考证》对提琴戏的主奏乐器提琴的流传地进行了说明,其称提琴戏起于明神庙间,太仓乐师杨仲修识别出其为提琴,后昆山魏良辅将其携入洞庭而提琴以传。古文中没有具体的记载提琴戏起源的相关内容。   (二)当代学者的起源观   当代学者们持两种起源说,其一,据工具书《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记载:“提琴戏相传源于清代中叶湖南岳阳、临湘一带盛行的“小丝弦”(即今岳阳花鼓戏“琴腔”)之前身。据鄂南提琴戏老艺人许国楠、孟福昌等称:清光绪中期(约1885-1889),湖南“小丝弦”艺人蒋传玉、彭瑞生等曾率班到通城、崇阳演出,彭因散班而落户崇阳授徒传艺,当地始有提琴戏班。”⑦由此引出提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