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适岑参边塞诗不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高适岑参边塞诗不同

浅论高适岑参边塞诗不同   摘 要: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边塞文学中最为动人心弦的乐章,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枝独秀的奇卉异葩。其中,以“边塞诗人”并称的“高岑”,因他们都曾有过长期的塞外军旅生活,故诗风相近。但他们的边塞诗同中有异,各有千秋。本文主要就其边塞诗的不同点进行了浅显分析。   关键词:高适 岑参 边塞诗 不同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作为边塞诗派的代表―“高岑”,其创作主要来源于切身的边塞生活体验和亲历的军旅见闻。据史料记载,高适曾两度出塞,一为燕赵蓟北,一为河西陇右。岑参亦两度出塞,具体地点自陇右以西,直至穷尽唐朝国力所能达到的西部极境。   正是对边塞生活的极度熟悉,才让高、岑在创作上如龙宫探宝,获前人所未获。他们的边塞诗既有相同之处,如元人辛文房所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又有诸多不同:高诗悲壮而苍凉,岑诗悲壮而豪迈;高诗现实主义气息浓厚,岑诗浪漫主义色彩突出;高适直抒胸臆,岑参寓情于景。总之,不论是悲、壮情感,还是选材立意,亦或表现手法,都有质的差异。      一、“悲”的感情有程度强弱之别      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高岑之诗雄浑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这是由于高适出身贫寒,成年后又参加过较长时间的农业劳动,故对民生疾苦有切身的体会,对当时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也能敏锐地觉察,并在其诗中反映出来。如他的《苦雨寄房四昆季》,开始部分描写久雨不晴的自然现象,紧接着就想起农民在这种恶劣气候中的处境,情不自禁地抒发自己的感慨,把关心和同情民生疾苦的愿望,毫无隐晦地表现出来:“愁肠悯田农,裴回伤里闾。曾是力井税,曷为无斗储?万事切中怀,十年思上书。君门嗟缅邈,身计念居诸!”还有些诗,直接抒发他长期沉沦漂泊的孤寂苦闷,也显得凄清动人。如《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特别是到了晚年,由于“安史之乱”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高适本人在仕途上又几经挫折,他早年那种豪放悲壮的风格愈益向深沉悲凉的方向发展。如《古大梁行》中所说的:“年代凄凉不可问,往来唯有水东流。”   岑参在反映社会矛盾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较之高适要逊色一些,其诗中直接反映农民悲惨生活的几乎没有,就是在其边塞诗中,也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缺乏高适那样对军中黑暗腐朽现象的深刻揭露。像“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这样的内容,在岑诗中是很少见的。   与高适相比,岑诗中的“悲”较多地集中在个人的进退方面,所谓“帝城谁不恋,回望动离骚”(岑参《送赵侍御归上都》)。而对民生疾苦的了解要肤浅得多。高适当然也有个人得失的悲叹,但他的诗视野更广阔,揭露更直接,因而诗中深沉悲凉的味道更浓烈。      二、“壮”的豪情有趣尚不同之分      既然两人“悲”的感情存在程度强弱的差别,因此在抒发“壮”的豪情方面趣尚就不同。殷?[《河岳英灵集》云“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岑参‘语奇体俊,意亦造奇。”的确,高适多直抒胸臆,万壑深情,自胸中喷发而出。他很少有单纯写景之作,往往寓景于情,缘情写景,创“有我之境”。不大讲究细致刻画,常常大笔挥洒,给人以壮阔雄浑,豪迈深沉之感。   岑参则大量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侧重对塞外雄奇壮丽的自然景物进行描绘。多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创“无我之境”。他的描写常给人一种“奇而入理” 的感觉。(洪亮吉《北江诗话》)如诗中写狂风的威力:“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写塞外的严寒:“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写大军出征的威势:“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轮台歌》)这些塞外场景,本身就有真实,壮阔的特点,稍加夸张和想象,便有了“壮”而“奇丽”,“壮”而“峭逸”的趋向。同样写大军出征,高适则是“??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写大战的场面和唐军的声威则是:“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虽有夸张和想象,与岑参比,则呈现出一种“壮”而质实的趋向。      三、选材立意有复杂单一之说      高适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是描写底层士兵还是劳苦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于边塞之事的政见,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其边塞诗中所蕴含的沉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较岑参而言是比较复杂的。虽然他写诗选材多有乐府旧题,如《燕歌行》、《古大梁行》、《邯郸少年行》、《塞下曲》等,和岑参自创新题比起来,因袭的成分多,七言的比例少,但这丝毫也不影响高适边塞诗内容和思想的深刻性。《燕歌行》中丈夫思乡,妻子断肠,将军士兵苦乐不均就是很好的例证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