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80后文学写作特点及其对青少年写作影响.docVIP

浅谈80后文学写作特点及其对青少年写作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80后文学写作特点及其对青少年写作影响

浅谈80后文学写作特点及其对青少年写作影响   摘 要:近年来,“80后文学”成了青少年学生继相追捧和盲目模仿的对象,这对于青少年乃至文学的发展都是一种挑战和冲击。本文通过对“80后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以及对青少年写作的影响的研究,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80后文学”,树立正确的青少年写作导向和价值观念,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80后文学” 影响 写作导向   自《时代》周刊把80后出生的从事写作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称做中国“80后文学”的代表开始,“80后文学”这个名称正式登上中国文坛。“80后文学”作者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向人们诉说着这一代人独有的成长体验、青春感悟和人生探索。   1.“80后文学”写作的主要特点   “80后文学”可以没有规范的语言,没有系统的文学修养,“重要的是倾诉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场尽兴的舞蹈。尽管几乎是同一时刻,我们不约而同的走上了同一个舞台,但是大家似乎更加喜欢独舞的表达方式。”[1]但不难看出,相当一部分写手延续了“70后”的小资写作风格。   1.1内容多为对青春忧伤的纪念   “80后”的作品中,无论是爱情故事、幻想的世界,抑或是现实描写,总是流露出无尽的忧伤和无奈。   1.1.1 永不过时的爱情题材   爱情、青春是贯穿他们写作的重要内容。“80后”爱情题材作品可以分为几类:一是无功利学生时代的纯情小说,如蒋峰的《走过秋天的一刻钟》;二是寻觅和等待另一半并充满都市人孤独感的都市爱情小说,如张悦然的《是你来检阅我的忧伤了吗》;三是另类爱情小说,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纪实般地叙述 “离经叛道”经历,如易术的《陶瓷娃娃》等。   1.1.2天马行空、荒诞怪异的幻想世界   笔者往往通过想象、幻想的方式,突破时空的限制,超越现实,为展现自由的内涵提供巨大的精神空间。如郭敬明的《幻城》,通过奇幻想象力和空灵飘逸的文字创造了另一个不属于现实生活的世界。郭敬明则用文字使“忧伤和孤独都己得到纪念,我们年少时那苍白凛冽的一季也在这里永久埋葬。”[2]这样的文本,带有奇思幻想的心理特征和逃离现实生活的欲望。   1.1.3无惧的行为描写(性、暴力)   在众多“80后”作品中,“性”和“暴力”是两类肆虐描写的题材。如李傻傻的《红x》赤裸裸地写一个高中男生和女性的性爱经历,以男性为中心把女性作为欲望对象化肉体享乐的工具,这是一种无惧的描写,没有任何的顾虑和遮掩。   1.1.4 对社会现实和现存制度的抨击   “80后”作品中抗议和实际的妥协,显示了个人力量对抗体制的无力和对惩罚的畏惧。他们只是在体制内游荡,寻求一时半刻的快乐和放纵,然后很快回归原位,继续做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如果说胡坚、孙睿还是在体制内发发牢骚以写作进行虚拟的反抗,那么韩寒、春树是从文本表现反抗走到现实的反抗:韩寒毅然退学当赛车手,春树在学校之外当上朋克少年。   1.2 性格的叛逆决定作品风格的叛逆(形式上)   在众多的“80后”作品中,作者们都怀揣着对现实社会冷酷、淡漠的情感,用极具冲击力的语言讽刺和调侃他们生活的世界,体现了直率且叛逆的性格。   1.2.1 偏激的叙述风格   “80后”笔下偏激的叙述更是随处可见。蒋峰的小说《维以不永伤》里“我们一生的追求,那也许就是一种消失”[3],所有的人物都是抑郁的,敏感的。李傻傻《蛇皮女人》中“我能想象刀锋擦过毛孔顶端制造的沙沙声音,开头蛇姑失手。但蛇姑的刀刃所到之处与她想象的位置丝毫不差,就如子弹准确地穿出枪孔,从未拐弯射向别处。”[4]给人一种颤栗地冷。对残忍冷漠的把玩控制,才是他们追求的文学性。   1.2.2 极具冲击力的反讽语言   韩寒、春树是“80后”青年写手中讽刺、戏谑叙述风格的典型代表。如《三重门》对政教处钱主任的描写:“近四十度的天气他穿一件长袖衬衫,打了领带,经此一奔波,衣服全湿湿地贴在肉上,成了身体的一部分。”[5]肖像描写细腻而讽刺,对人物灵魂的滑稽和虚假一览无遗。春树在《北京娃娃》中写到:“爱情?爱情是什么?……那我们在一起一定要是有目的的……既然不是为了身体的目的,那么是为了感情吗?我虚伪得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6]反问和质疑的语气,咄咄逼人地戳穿了纯真假象下的全部虚假。   1.2.3 小资的情怀   受商业符号的同化,在“80后”的作品里,他们个性观念跟城市里的消费品紧密结合,小资的情感和物欲表现丰富。如张悦然《这些那些》中写到“真正的蓝山因为昂贵只是寂寞地长在一个属于日本的小岛上。小舞,我格外喜欢星巴克是因为我格外喜欢那里的马克杯……”[7]   2.“80后写作”在校园中成了流行符号   郭敬明在接受贝塔斯曼“蓝色沙发”采访中说:“我觉得只要是年轻人写年轻的人,写年轻的东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