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艺术及其审美教学
浅谈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艺术及其审美教学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主要是对文学语言的鉴赏。对文学语言来说,审美鉴赏就是“披文以入情”,激发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重构相应的新的艺术形象,从而获得审美快感的过程。通过分析《西厢记·长亭送别》那典雅、清新、活泼、优美、抒情意味浓郁、个性化突出的语言,体会王实甫“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而后从品味唱词和诵读唱词入手,让学生来品味戏曲文学作品的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审美教学。
[关键词]戏曲语言 意境之美 语言之美 审美教学
就表演艺术而言,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唱、念、做、打,均含有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多种因素。鉴赏戏曲,也必须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而我们读戏曲文学剧本,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去鉴赏,要在把握剧本的情节结构的基础上着重领会唱词的艺术特色。
在戏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去鉴赏戏曲作品的意境美、形象美、构思美、语言美。中国古代戏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引导学生去鉴赏戏曲中的唱词美即语言美,让学生在感知美和鉴赏美的基础上,借鉴美、模仿美、进而创造美。这样学生可以在审美的实践中认识生活和人的本质,陶情冶性,逐步培养起健康高尚的审美趣味。因此,在元杂剧《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的教学中,应主要引导学生去鉴赏《长亭送别》的唱词美。因为这折戏最能体现王实甫《西厢记》“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其语言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诗剧般浓郁抒情色彩的语言
《长亭送别》口语的韵律化,使得这一折戏的语言清新自然、形象活泼又富于文采。不仅如此,这折戏的语言还具有诗剧般浓郁的抒情意味,使整折戏有着浓厚的诗情画意,它那生动传神的描写,往往把读者带到绝美的境界之中,如《长亭送别》开头写莺莺的离愁别恨。她一上场念开场白:“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去,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秋天气;好烦恼人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叙事抒情,都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接着按排了三支曲子,尤其是第二曲[滚绣球],由景入情,写莺莺的满怀离愁被秋景触发:“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在无可奈何之中,她只怀着让情人多逗留一刻的可怜希望:“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这两句唱词,情中见景,景中有情。“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生动地刻画出了一对有情人难分难舍的情景:张生不忍离去,所以让马儿在前面缓缓地走,莺莺的车在后却要“快快地随”。这一前一后,一快一慢,把他们分离在即的那种缠绵留恋的神态、心情刻划得惟妙惟肖。其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极其生动地写尽两人的儿女情态。第三曲[叨叨令]写莺莺的怨恨象火山一样喷发了:“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这一曲用一连串迭词和排比句式,读来犹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又象连珠排炮,激越热烈。
此外,[一煞]、[收尾]的唱词也满了诗意。[一煞]一曲中,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收尾]一曲则以“四周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来渲染气氛,与开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形成对比,这里莺莺极力寻找张生远去的背,偶然见马又在残阳里闪现了一下,随即隐没在群山暮霭之中。此又一境,又一情。景随人远,情随恨去,情境关合,丝丝入扣。这折还有其他几处的景物点染,也是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整折处处有诗的意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浓郁气氛。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长亭送别》的语言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艺术语言,它的语言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这充分地说明了王实甫的确是语言艺术的能工巧匠。
二、人物语言个性化、形象化
《长亭送别》被誉为离愁别恨的绝唱,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语言的个性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人物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戏曲中的人物语言,首先是个性化的语言。我国古典戏曲美学家李渔强调台词必须“说何人,肖何人”,所谓“生旦有生旦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因此,人物语言要象戏曲的表演一样,具有传神的功能,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西厢记》非常重视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不同人物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特色。在《长亭送别》一折中,人物语言是发自肺腑的语言。张生、莺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因而也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是在用独特的声音和语气对自己的性格作充分的自我表现,让人闻其言想见其神。如:老夫人在长亭送别时对张生说:“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子,挣端一个状元回来者。”在老夫人看,要不辱没“身为千金小姐的女儿,就必须有官位和财富”。表现了老夫人嫌贫爱富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和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而对于张生,他原来就是一个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