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穿耳习俗形成及原因
浅谈穿耳习俗形成及原因
摘 要:穿耳习俗古来有之,其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形成原因也复杂多样,包括警示作用、身份体现、辟邪、审美、佛教观念的影响等。
关键词:穿耳习俗;成因
穿耳,是指在耳垂上穿孔,用来插或挂一定饰物。穿耳习俗自古有之,并流传至今,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深受现代女性的喜爱。
一、穿耳习俗的形成
穿耳佩戴耳饰的习俗,起源很早,大抵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这在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有所反映。如甘肃礼县高寺头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一件残陶塑女性人头型器皿。此陶人的口、眼镂空,神态温和憨朴,两耳垂处穿孔。青海马家窑文化遗址乐都出土人形彩陶罐,表情妩媚中见矜持,两耳垂处有穿孔。甘肃天水柴家坪出土的陶塑人面,额上有隆起的披发,眉弓清晰,耳垂有穿孔。甘肃秦安寺嘴出土人头形红陶瓶,陶人额上有短发、耳垂有穿孔。进入阶级社会,穿耳佩戴耳饰者,仍不乏其例。河北蔚县夏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一枚铜质耳环,这是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耳环实物。陕西清涧解沟寺??、山西永和下辛角、山西石楼县后兰家沟、桃花庄及洪洞县上村商代墓葬中,都曾出土有金耳珥,其佩戴者男女都有。至两周时期,“穿耳”之风逐渐开始倾向于女性。《战国策?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诗经?君子偕老》言卫宣公夫人宣姜所服“玉之??也”。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发现一件女木俑,耳垂有穿孔,孔中间插一支小竹签。战国时期,充耳者称??,故此竹签即为耳饰??。两汉时期,??多以珥为称,通常以玻璃、琉璃等透明的材料作一空心圆柱,名“珥”,珥下垂一小铃,名“??”,又名“珠”。明《客座赘语》载:“耳饰……在女曰‘坠’,古之所谓‘耳??’也。”《续汉书??c服志》:“珥,耳??垂珠也。”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穿耳佩戴??、珠的女性不胜枚举。徐州北洞山西汉前期楚王墓出土136件女侍俑的双耳轮处各有一小孔,有耳饰??直接穿挂于耳上。著名的汉乐府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陌上桑》中罗敷也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汉末繁钦《定情诗》:“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三国志?魏书五》注引王沈《魏书》:“太祖常得名??数具,命(卞)后自选一具,后取其中者”;曹植《洛神赋》:“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南梁费昶《华光省中夜听城外捣衣诗》“圆??耳上照,方绣领间斜”;北魏王容《大堤女》“宝髻耀明??,香罗鸣玉佩”,这些皆表现出上古妇女的“穿耳”习俗。不过,到唐代,从现存的形象资料《步辇图》《纨扇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以及敦煌壁画看,其时汉族女性除了娼妓名伶穿耳佩戴耳饰外,其余大概都不穿耳。穿耳或许只在少数民族中盛行,汉族士大夫视之为异俗。如《全唐诗》中的《昆仑儿》:“金环欲落曾穿耳,螺髻长卷不裹头。”《蛮中》:“铜柱南边毒草春,行人几日到金麟。玉?I穿耳谁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描述的都是少数民族的穿耳、戴耳饰习俗。然而进入宋代之后,“穿耳”又广泛流行开来。《武林旧事》卷二:“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坠珥,往往得之。亦东都遗风也。”《宋史?舆服志五》“非命妇之家,毋得以真珠装缀首饰、衣服,及项珠、缨络、耳坠、头须(下有个巾)、抹子之类。”所以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称:“穿耳自古有之。”[1]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中说道:“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2]文学作品《金瓶梅词话》及《红楼梦》中所描述的女性装扮中,皆穿耳,佩戴耳饰,从中可见穿耳、佩戴耳饰,已成女性必不可少的妆饰。明清至今,穿耳、佩戴耳饰之盛则更无需赘述。
二、穿耳习俗形成的原因
关于穿耳习俗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以下分述之。
1.起警戒作用
穿耳,是“闭奸声,??乱色”的一种警戒。刘熙《释名?释首饰》:“穿耳施珠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淫好走,故以此??锤之也,今中国人效之耳。”[3]按汉族学者的说法,穿耳最早主要是针对少数民族妇女过于活跃,不甘居守,有伤风化,而在耳上穿刺一孔,悬于珥??。其行走时随步履震动而叮当作响,以提醒系佩者注意操守,检点生活,行动谨慎。这是讲穿耳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以后该习俗才传入中原,渐演变为一种妆饰习俗,深受女性的喜爱。这种说法,或系一家之言。《三国志?吴书十九》注引《恪别传》:“母之于女,恩爱至矣,穿耳附珠,何伤于仁?”是?f女性忍痛穿耳佩珠完全是为漂亮。这话则倒出实情,可以采信。
2.是贱者的标志
从考古资料看,原始社会人人平等,男女皆穿耳佩戴耳饰。进入阶级社会后,等级森严,穿耳这种古老的妆饰习俗仍在延续;但纵观当时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所涉及的穿耳人物,主要为奴隶、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大班户外游戏教案100篇.doc VIP
- 北京市西城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测试数学(解析版).pdf VIP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一二单元测试卷.doc VIP
- 2024年9月江苏省税务系统遴选面试真题带详解.docx VIP
- 20192020学年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doc VIP
-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汇编一.pdf VIP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人教(部编版).doc VIP
- 湖南省衡阳市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届高三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一数学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年产6万吨合成蜡深加工项目(红石化工公司)环境影响报告.docx
- DB21T1342-2021 建筑工程文件编制归档规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