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语文课堂中质疑环节
浅谈语文课堂中质疑环节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逍遥游》为例,通过引导学生以“为什么”开头,进行发散思维,提出质疑;并结合具体案例剖析几个关键的“为什么”,探讨了语文课堂进行多角度思维训练的有效策略,以让学生探寻隐藏在文学森林里的莲花,体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与爱。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多角度思维 探讨
2012年底有一部3D电影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李安执导的《Life Of Pi》,影片的中文名取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部电影之所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关键在于其深层内涵的多重解读。该影片公映一周后,学生的读书笔记(摘抄和随笔)里就陆续出现了有关该电影的评论。这情形恰恰可以给我们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启发: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的课堂。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客观的讲述者。这讲述既要美,又要有多种诠释的可能,任不同个性和阅历的学生任意选择。其次,语文课上所选用的文章应该包含复杂的情感与多面的态度,惟其如此,它才值得被感知、揣摩、讨论。再次,语文课堂应该像一面多棱镜,它可以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验,对相同的事有多重的观点,它能折射出五彩斑斓的生活,也能折射出学生丰富而灵动的内心世界。
然而,“多角度思维”何其之难。一是因为一己思维的局限性,教师很难突破自我的局限,而对文本有立体多维的解读。同时,语文教师还受到“标准答案”的限制,在讲解文本时很难放开手脚。二是因为师道尊严的习惯性。教师习惯于一言堂,听不进学生的不同意见,学生习惯于服从,全盘接受“大人”的观点。应试教育的导向性。语文课堂越来越忽略文本,忽略多重解读,忽略情感投射,只是关注习题,只求唯一答案,崇尚机械化阅读。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和学生都能改变观念,也需要家庭、社会环境的配合。
据此,下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逍遥游》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多角度思维的训练,使语文课堂成为“少年派的奇幻之旅”,让学生探寻隐藏在文学森林里的莲花,体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与爱。
一.以“为什么”开头是多角度思维训练的有效策略
在学习《逍遥游》时,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完文本后,以“为什么”开头提出疑问,内容不拘。学生提出的“为什么”竟有30条之多。如:“人为什么一定要自由?”、“为什么无己、无功、无名才算是真正的自由?”、“为什么要无所依赖才是真正的自由?”、“庄子为什么要编造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大鹏为什么要到南海去?”、“列子为什么会飞?”、“小虫子为什么要笑话大鸟?”……可以说,学生从不同角度与文本对话,就像人们从不同的门、不同的甬道走进一座大宅院,看见的是不同的房间和摆设,得到的是不同的猜想和结论。而之后,他们必然会在大宅院的中心会合,然后会心一笑,说“原来你也在这里啊”。而语文教师的作用正是在于引导学生到达会合的地点。
二.《逍遥游》一文中几个关键“为什么”的剖析
(一)人为什么一定要自由
诚然,自由比受束缚要快活,但亦有学生质疑:如果没了约束,那么人是不是就会为所欲为,任私欲膨胀,做下许多罪恶的事?这一反驳促使大家辩证全面地理解庄子的“逍遥游”,至少要认清楚“逍遥”的价值。
其实庄子在以大鹏为例诠释“逍遥”时,就已阐明了“逍遥”的正面意义:唯有自由,才能让大鹏去到更高更远的所在,实现超越出身、超越地域、超越同类的卓越成就。自由,是见识更大世界的前提。同时,庄子以蜩与学鸠的嘲笑与不理解,又从反面证实了自由的价值:追求更广阔的空间,追求更难获得的逍遥,是区别庸夫和智者的关键。站在高处,俯视人生,不为蝇营狗苟之事所累,这正是庄子为我们描绘的高尚的人格境界。
(二)为什么无己、无功、无名才算是真正的自由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无功无名,即忘记名利,才能不被名利束缚,达到逍遥。可是,为什么要“无己”?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忘却了、放弃了,那么生命还有什么意义,还为什么要追求远大的志向?笔者以为不妨把该问题先放一放,先从庄子的为人谈起,看看他是否具有谈论“逍遥”的资格。
1.庄子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
【案例1】《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
文档评论(0)